失智初期與老化類似 醫曝1階段及早診斷有望「逆轉」

失智初期與老化類似,醫曝1階段及早診斷有望「逆轉」。(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全臺目前約有35名失智症患者,2050年失智症盛行率預估將超過11%,屆時全臺將破百萬人失智。醫師指出,輕度認知障礙是介於健康、失智間的「黃金可逆期」,此階段有10~15%會轉化爲失智症,隨着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此階段及早診斷、找出病因、介入治療,有機會改善或穩定病情。

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今日(4)舉辦記者會,說明失智症新藥使用條件與治療觀念。(李念庭攝)

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說明,失智症主要分爲4大類型,包括記憶力衰退爲主的「阿茲海默型」、合併行動不便等巴金森症狀的「路易體型」、伴隨人格改變的「額顳葉型」,以及與中風等血管病變相關的「血管型失智症」。

王培寧表示,在走向失智之前,還有一段有機會逆轉的早期階段,也就是「輕度認知障礙」。此階段介於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間,雖有記憶或認知困難,但仍能維持煮飯、理財、服藥等日常生活,每年約10~15%會轉化爲失智症。

因此,輕度認知障礙是關鍵的治療黃金期,此時及早診斷、介入治療,有機會延緩病程,將失智停留在輕度或認知障礙階段,避免進入中度、甚至重度失智階段。

我國失智症人口約6成爲阿茲海默症,今年6月臺灣首度施打阿茲海默新型單株抗體藥物,有望延緩腦退化。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監事胡朝榮表示,過去20年失智症長期無藥可用,只能控制症狀,隨着新藥覈准上市,失智症邁入得以「延緩病程惡化」新時代。

然而,即使及早診斷,是否能用新藥還得「過三關」。胡朝榮說明,患者首先須先確診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接着要確認病程夠早,最後要透過正子攝影或腦脊髓液檢驗,確認腦中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並以APOE基因檢查排除易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羣。

王培寧提醒,失智症是漸進式的腦部認知功能退化疾病,初期症狀與老化相似,容易混淆,但失智除了記憶衰退,還會伴隨情緒個性轉變,判斷能力、行爲異常等,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若自覺認知功能退化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就可就醫評估、找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