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腎臟病患數下降 早期介入延緩病程10年、三高控制成關鍵
臺灣腎臟病患數下降,早期介入延緩病程10年、三高控制成關鍵。(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灣過去被稱爲洗腎王國,過去透析人口年年成長,2022年達9.8萬高峰,如今已看到反轉下降,但隨着人口高齡化,要抑制慢性腎臟病人數仍是很大的挑戰。根據健保數據,腎病患者加入照護計劃與否,十年後洗腎比例有高達10倍的差異,若能早期介入,可進入洗腎階段至少延緩10年。
賴清德總統上週在「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會議中,訂下2030年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臺灣的透析人口比例在世界排名前位,但經過大家共同努力之下,從2022年的高峰9.8萬人,現在慢慢下降,但因爲高齡人口增加,要控制慢性腎臟病患人數的挑戰還是存在。
石崇良表示,進入透析是我們最不樂見的,因爲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和壽命,希望更早開始注意腎臟問題,但麻煩的是早期沒有症狀。三高都是腎臟病的風險因子,今年起國家公務預算挹注的健檢年齡下降到30歲,如果篩檢有問題,健保也提供微蛋白尿檢查(UACR),可以早期發現腎臟問題,同時今年起擴大各項計劃配合新藥物給付,幫助延緩腎功能惡化。
健保署今年3月1日起擴大給付SGLT2藥物,搭配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末期腎臟病前期病人照護與衛教計劃,建立完整的全人全照護系統。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許永和說,越早介入對越好,早期介入可延緩11年進展至腎衰竭,如果晚期才介入,只能延緩3年。
臺灣過去被稱爲洗腎王國,過去透析人口年年成長,2022年達9.8萬高峰,如今已看到反轉下降,但隨着人口高齡化,要抑制慢性腎臟病人數仍是挑戰。(王家瑜攝)
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陳宏麟表示,根據2005到2015年健保署數據,患者加入照護計劃與否,十年後洗腎比例約有10倍的差異。慢病共治已經是現在進行式,診所可以做的還很多,透過照護計劃幫助民衆改善用藥和生活習慣。
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呂國樑說,臨牀上非常少病人瞭解自己的腎臟病嚴重度,究竟處於紅燈、黃燈還是綠燈,若加入照護計劃,會有衛教師和營養師,主動關心患者的藥物順從性、增加病人識能。
臺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臺灣透析率反轉下降,但全世界趨勢相反,因爲臺灣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系統,相信一定可達成賴總統「慢性病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