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早篩不再靠量表 精準生物標記協助第一時間診斷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副主任張瓊之(左)表示,Tau蛋白的出現與阿茲海默症症狀出現有必然的關係。新旭生醫創辦人張明奎(右)。記者廖靜清/攝影
臺灣已經覈准失智症新藥,兩款新藥都僅適合早期輕度認知障礙的「阿茲海默症型」失智症患者,因此,早期篩檢、早期治療是關鍵。失智症的診斷,主要是靠醫師評估認知功能退化的臨牀過程,以及利用「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綜合評分。但是失智症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老化混淆,導致診斷困難。
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表示,失智症病人有超過5成爲輕度跟極輕度階段,且大部分屬於阿茲海默症。過去在治療輕度跟極輕度只能用減緩症狀,但無法延緩病程,新藥治療可以延緩病程惡化,給了病患及家屬新希望。
徐榮隆表示,要符合失智症新藥的使用,首先要找出這羣人,需經過核磁共振、正子斷層掃描(PET)與基因篩檢,確認有檢測出Abeta(β澱粉樣蛋白)、Tau蛋白。兩款早期阿茲海默症藥物的機轉都是清除腦中過度累積的類澱粉蛋白,符合條件才能決定是否施打,否則會有嚴重副作用。
徐榮隆說,診斷失智症的痛點大多依賴量表、臨牀評估、神經心理測驗、影像檢查等,缺乏生物標記的輔助,無法正確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及進展速度。如今已有生技公司研發出「Tau蛋白顯影劑」,可精確診斷大腦異常蛋白質的累積,判斷病患是否適合使用能延緩疾病進展的新治療藥物。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副主任張瓊之表示,Tau蛋白的出現與阿茲海默症症狀出現有必然的關係;當Tau蛋白異常磷酸化後,會漸漸形成「神經原纖維糾結」,阻礙神經元內部的運輸系統,最後導致神經細胞死亡,接着出現認知功能障礙。
張瓊之說,Abeta(β澱粉樣蛋白)、Tau蛋白像是大腦中的垃圾蛋白,前者的異常堆積可能是阿茲海默症早期的「引爆點」,Tau蛋白出現異常則是「破壞者」,導致大腦發炎、進一步損傷惡化。她強調,這些蛋白質早在發病前的15至20年就已經在腦部累積,影響神經細胞的正常功能。
張瓊之指出,鑑別疾病的診斷,亦或是治療的診斷,都需要有更精準的生物標誌物來協助醫生判斷。透過Tau蛋白PET影像,有助選擇適合用藥的病人以及評估治療效果。另輔以運用AI技術精準判讀輔助早篩,不漏接任何一位失智症患者,有機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新旭生醫研發出「Tau蛋白顯影劑APN-1607」,已獲得國際藥廠如百健(Biogen)、必治妥施貴寶(BMS)採用,也正在臺灣申請藥證。新旭生醫創辦人張明奎說,新型顯影劑搭配「輕量型腦部專用PET掃描儀」整合應用,讓失智症大規模早期篩檢成爲可能。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