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知-腦部健康早知道 失智攻防 精準醫療早篩扮關鍵

各國醫療體系正在加快行動調整對失智症的診斷與醫療。圖/美聯社

臺灣現有約35萬失智人口,以失智症患者平均每人每年總醫療費用支出約新臺幣53.3萬元計算,全國支出約1,865億元用於失智症照護,相當於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的10%。而未來20年臺灣平均每半小時增加一位失智症患者的趨勢來看,失智症對國家醫療支出、經濟和社會成本造成巨大壓力。

過去失智症一直以來都以老化來對待,也缺乏精準有效的診斷與治療藥物,福利政策也往照顧傾斜。慶幸的是,近年來醫藥領域在這類疾病的研究不斷創新,目前已有治療阿茲海默症藥物獲美國FDA覈准。但藥物使用的條件是患者必須處於早期階段,而這也意味着精準找出能夠施藥的病人對治療成效至關重要。

因此精準醫療亦需要體現在失智症的攻防上。從及早篩查,及早診斷,然後精準規劃治療方案及後續照顧、保險等配套措施,各國醫療體系正在加快行動調整對失智症的診斷與醫療。

2024年9月,美國阿茲海默協會旗下醫學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刊登了一篇針對阿茲海默症以及其他失智症的診斷評估、測驗、諮詢以及宣告的臨牀診斷指引(DETeCD-ADRD),更新了醫院/醫師對於失智症診斷、照顧、治療、追蹤的相關流程。這是繼同年4月該協會的阿茲海默工作小組調整了阿茲海默症的症狀分期--將帶有先天阿茲海默症高風險基因但無症狀者歸爲零期(Stage 0)之後,又一項重要的臨牀指導意見。這兩篇臨牀診斷、治療與照顧的指導文件的重要意義在於,在醫藥界不斷解碼失智症致病原因後,臨牀的診斷與治療積極相應調整,以期能夠及早爲病患攔下疾病導致認知與行爲異常等症狀的失速列車。

失智症篩檢方法主要包括臨牀評估、神經心理學測試、影像學檢查等。臨牀評估主要依據醫生的問診和觀察,瞭解患者的認知功能、行爲變化等;神經心理學測試則通過標準化的測試工具,評估患者的記憶力、語言能力、執行功能等;影像學檢查如MRI、CT等可以幫助醫生了解患者腦部結構的變化。

而醫藥界對失智症早篩方法的研發進展來看,血液檢查結果快速,容易普及且成本較低,但正電子斷層掃瞄對於判斷失智症種類以及病程級別最爲精準。

及早診斷不僅讓患者及其家庭有更多時間因應,還能幫助醫療團隊制定更合適的護理方案。新北市雙和醫院曾建議,芬蘭針對高齡者採用多種生活型態介入的實驗研究(FINGER)爲例,證實五項措施對預防失智症有幫助:一、飲食:建議以地中海型飲食。二、控制三高和糖尿病。三、多運動。四、多動腦。五、保持社交活動等社會處方。

及早診斷並採取健康生活管理和社會處方多管其下,患者仍可以維持生活品質,進一步降低患者因病情惡化而發生意外(如跌倒、走失)的風險,同時也能減少因晚期護理需求增加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負擔。確有研究表明,及時進行疾病篩檢和干預不僅能提高個體的生活品質,還能有效減少社會醫療成本。

俗語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但是腦部的健康或許應該早一點知道!期待失智症早篩能夠普及,民衆能主動了解自己的腦健康狀態,進而採取積極健康管理手段,不被失智症裹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