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視界》AI預知猝死風險比醫生更精準(潘懷宗)

肥厚性心肌病是全球最常見的遺傳性心臟疾病之一,約每200至500人中就有一人罹患,也是年輕人與運動員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2025年7月初,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人工智慧心臟醫學專家特拉亞諾娃教授(Natalia Trayanova)公佈了人工智慧模型MAARS(多模態心律不整風險分層系統,Multimodal AI for Arrhythmia Risk Stratification),能夠精準分析過去長期未被充分利用的心臟核磁共振影像(MRI)與完整的病歷紀錄,進而發現與猝死風險相關的隱藏疤痕訊息(Scar Patterns),其93%的準確率完勝目前50%的臨牀指引,可望挽救更多生命,並減少病患接受不必要「去顫器」的植入,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心血管研究》(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的頂尖國際期刊上。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些人擔任家庭裡重要的經濟支柱,卻因未受到防護而猝死,家庭陷入困境,引發社會問題。也有些人終生帶着其實沒必要的去顫器生活,例如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全球最常見的遺傳性心臟疾病之一,約每200至500人中就有一人罹患,也是年輕人與運動員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許多罹患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可以過正常生活,但其中一部分人具有極高的猝死風險,至今醫生都很難判斷哪些人處於高風險中。依據目前美國與歐洲醫師使用的臨牀指引,在識別猝死高風險患者方面的準確率僅約50%,這樣的準確率類似「丟銅板」一樣,相當不能令人滿意。臺灣方面的盛行率,與國際數字相近,也是落在0.2~0.5%之間,大多爲無症狀,但當年齡偏高,心肌增厚導致心臟左心室流出通道被部分阻塞時,就會產生症狀,例如: 呼吸困難(特別是在運動時)、胸悶或胸痛、昏厥或暈倒(尤其是在活動後)、心悸(心跳亂或過快)、運動耐受不佳和甚至在嚴重情況下會導致猝死。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臟會出現纖維化或疤痕,而這些疤痕正是提高猝死風險的主因。雖然醫生無法從原始的MRI影像中識別出這些疤痕,但這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開發出來的AI模型,針對這些影像運用深度學習,進而可以從影像中提取出一般難以察覺的影像隱藏特徵,進而能精確識別出這些關鍵的疤痕所在。也就是說,MAARS模型可以透過分析多種醫療數據與記錄,首次全面解析患者心臟的對比來增強MRI影像,預測出個別患者的猝死風險。研究團隊將模型診斷結果,與實際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與北卡羅來納州Sanger心血管研究所依照傳統醫療指引治療的患者,進行比對測試,結果發現,與準確率約五成的臨牀指引相比,該AI模型在所有患者中預測準確率達89%,尤其對於40~60歲,最易猝死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其準確率更高達93%,這個AI模型還能解釋爲何患者被歸類爲高風險,使醫師能制定出更加個人化的醫療計劃。

HCM多爲自體顯性遺傳,約60%的患者能找到致病性肌小節基因突變(如 MYH7、MYBPC3 等),在亞洲人中,包括臺灣,也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以協助早期診斷與風險評估,目前振興醫院魏崢院長和國衛院蔡世峰教授症就正在進行,臺灣人HCM基因篩檢計劃,期待嘉惠國人。醫學界目前初期治療以β受體阻斷劑、作用在心臟的鈣離子阻斷劑(Verapamil/維拉帕米)、及抗心律不整藥物(例如 disopyramide)爲主。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進行手術,中隔心肌切除術或經皮酒精性心肌梗塞術,二者總體效果類似,但酒精介入術併發心律不整及需要再次手術的比例較高。最新藥物如已於2024年上市的《瑪瓦卡坦》(Mavacamten;商品名Camzyos)以及預估將於2025年底上市的《阿菲卡坦》(Aficamten),作用點均爲心肌肌球蛋白,比起現行藥物較爲優良,這兩種藥物在臺灣均尚未覈准。

心臟肌肉疾病,除了本篇文章提到的「肥厚型心肌病變」之外,尚包括其他幾種類型,合起來統稱爲「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這些疾病都會影響心臟肌肉的結構或功能,茲分述如下:

1.​擴張型心肌病變(DCM, Dilated Cardiomyopathy),心臟腔室擴大、收縮功能下降,導致心臟無力,容易引起心衰竭。原因爲遺傳(家族性)、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柯薩奇病毒)、酒精中毒、化療藥物(如Doxorubicin)等。

2.​限制型心肌病變(RCM, 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心肌變硬,無法正常舒張,影響充血功能。原因爲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血鐵沉積症(Hemochromatosis)、放射線治療後以及罕見遺傳疾病。

3.​心律不整型右心室心肌病(ARVC,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特徵爲右心室心肌被脂肪和纖維組織取代,導致心律不整。

4.​非緻密化心肌病變(LVNC, 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特徵爲左心室心肌呈現海綿狀結構,發育不完全,多爲先天性或遺傳性。

5.​其他特定類型或次發性心肌病變,像是毒性心肌病(如酒精、化學藥物)、代謝性心肌病(如Pompe病、法布瑞氏病)、炎症性心肌病(如心肌炎 myocarditis)以及壓力性心肌病變(Takotsubo,又稱「章魚壺心症」)。

未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將在更多患者身上測試這個AI系統,並擴展應用到上述的其他類型心肌病變,造福更多的患者。(作者爲藥理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