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視界》藥物可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潘懷宗)
各國醫療體系正在加快行動調整對失智症的診斷與醫療。(圖/美聯社)
失智症(Dementia)是一個綜合症狀羣,並不是單一疾病。它涵蓋了多種疾病類型,主要影響記憶、思考能力、行爲和日常活動的能力。失智症類型依佔比高低依序如下:阿茲海默症(約60~70%)、血管性失智症(約15~20%)、路易氏體失智症(約5~10%)、額顳葉型失智症(約5%)和其他類型(約5%以下)。
阿茲海默症又可以被區分爲兩大類型,「晚髮型」(>65歲,約佔90~95%)和「早髮型」(<65歲,約佔5~10%),其中「早髮型」阿茲海默症裡面有一羣人,屬於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基因遺傳性相當明確,通常會單獨討論。佔整體阿茲海默症的1~2%,但在早髮型裡佔比高達25~50%,通常發病年齡更早,40至50歲甚至30多歲就可能發病。
電影「Still Alice」,中文名稱「我忘了我自己」,就是描述這項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劇中女主角,有三位子女,其中一位檢測沒有,一位檢測攜帶此基因,最後一位拒絕檢測,攜帶此基因的女兒將註定(100%)得到阿茲海默症,是一項相當沉重的心理負擔。
阿茲海默症的致病機制目前還沒有完全確定,不過科學界有提出幾個主要的假說,1.「β-類澱粉蛋白堆積假說」,β-類澱粉蛋白(Aβ)異常積聚,形成斑塊,造成神經細胞死亡。2.「Tau蛋白假說」,Tau蛋白異常磷酸化後,形成神經纖維纏結,破壞神經元內部結構,導致細胞死亡。3.「神經炎症假說」,大腦內免疫細胞(如小膠質細胞)長期慢性活化,釋放許多發炎物質,造成神經損傷。其中「β-類澱粉蛋白假說」仍爲目前主流理論,但由於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使得近年來「Tau蛋白假說」越來越受到重視。
針對清除Aβ澱粉斑塊的抗體藥物有非常多,大多是清除斑塊有效,但改善認知程度比較有限,例如:「樂卡奈單抗」(Lecanemab;商品名樂意保®),2023年7月批准上市,爲目前改善認知較佳的藥物之一。「阿杜卡單抗」(Aducanumab;商品名愛地欣®) 雖早於2021年6月獲批准上市,但因改善認知效果差,爭議聲浪大。「多奈單抗」(Donanemab) 預計今年會申請覈准,可以關注。「甘特尼單抗」(Gantenerumab)和「索拉珠單抗」(Solanezumab)則屬於在治療層面上已經失敗的藥物,停產。另外,「雷莫特奈單抗」(Remternetug)正在進行三期試驗。
令人驚訝的是在2025年3月底,美國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公佈了一項用藥預防的試驗結果,似乎能阻止那些註定會罹患阿茲海默症人的發病風險,爲絕望帶來曙光。該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柳葉刀神經學》的國際期刊上。這次的臨牀試驗一改往日的執着,把這些抗類澱粉蛋白藥物拿來「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而不是拿來治療,顯然改變思路,就有春天,結果大獲成功。
此次試驗最早的病患是於2012年開始,所有參與者在試驗開始時其認知衰退程度基本上是「無」,且皆處於預期發病前的15年。總共有73位攜帶罕見遺傳突變基因的人,針對其中22名持續有使用藥物預防且時間較長者(平均8年),目前初步數據顯示其發病風險從100%降至約50%,效果顯著,但仍需更大規模的研究驗證。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科貝特曼榮譽教授(Randall J. Bateman)解釋道,由於試驗者平均最長只觀察了8年,因此尚不清楚這樣的無症狀還能維持多久,也許是再有幾年,又或許是幾十年,仍未可知。但爲了讓他們有最好的機會繼續維持正常認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決定在「甘特尼單抗」停止生產後,持續以另一種抗類澱粉蛋白藥物「樂卡奈單抗」進行預防,期望永遠不會出現症狀,讓他們擁有更多健康的歲月,這項研究成果也爲搖搖欲墜的「類澱粉蛋白假說」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證據。
當初,羅氏藥廠及其美國子公司Genentech開發的「甘特尼單抗」,針對攜帶阿茲海默症家族基因突變的參與者進行臨牀治療試驗,在2020年結束,並沒有顯著的認知治療效果。但是華盛頓大學卻突發奇想,開啓了另一項延伸試驗,也就是變更爲「預防」試驗而非治療,參與者原先不論是「甘特尼單抗」治療組、其他藥物治療組或對照組,只要是沒有認知症狀,皆可參與延伸試驗。由於延伸階段所有人都是「甘特尼單抗」治療組,因此沒有對照組。研究人員遂以未進入延伸階段的原來安慰劑組作爲對照組。延伸試驗原本計劃進行3年,但因羅氏/Genentech在2022年11月,終止了「甘特尼單抗」作爲治療藥物的開發工作,並停止生產,延伸試驗遂不得已於2023年中提前結束,只進行了2.6年。
詳細分析實驗數據後顯示,在預計發病前多年,就用藥移除大腦類澱粉蛋白斑塊,確實可以延緩症狀出現與失智進展,雖然目前只有長期治療組有統計上的效果。但是,那些僅在延伸階段時期,纔開始接受「甘特尼單抗」藥物預防2.6年的參與者,目前也都沒有觀察到認知功能的變化,相當不錯。
「甘特尼單抗」和其他抗類澱粉蛋白藥物一樣,都會有「類澱粉蛋白相關成像異常(ARIA)」的副作用。這些異常可在腦部MRI掃描中檢測到,表現爲腦中微小出血點或局部腦腫脹。在臨牀試驗中,大多數 ARIA 病例不會出現症狀,且會自行消退,也就是說,ARIA 嚴重到致死的情況極爲罕見,大部分爲輕微症狀或無症狀,且可逆。這項研究中,ARIA 發生率比原試驗高出三分之一(30%對19%),研究者將其歸因於延伸階段使用較高的劑量。但僅有兩位參與者發展出嚴重 ARIA,因此需停藥,但隨後恢復健康。整體而言,「甘特尼單抗」在延伸階段的安全性與其他臨牀試驗相當。
雖然此次試驗僅限於早髮型家族性遺傳阿茲海默症患者,但這項研究的結果未來有潛力應用於所有類型的阿茲海默症預防,不論是「早髮型」還是「晚髮型」,由於其病程都是開始於症狀出現前約20年,因此及早發現,及早預防,纔會有最大效果,只是我們必須開發出早期診斷類澱粉蛋白緩慢堆積的偵測技術才行。屆時,我們就能爲數百萬人延緩阿茲海默症的發病時間,造福大家。
(作者爲藥理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