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視界》青少年使用咖啡因袋的隱憂(潘懷宗)
英國和美國青少年羣體內,現正流行的「咖啡因袋」(Caffeine Pouch)。(圖/摘錄自BBC新聞網,作者提供)
近期,越來越多的美國青少年使用「咖啡因袋」(Caffeine Pouch;圖1)來提神、熬夜和狂嗨,英國醫學專家擔心這股潮流很快就會蔓延到英國,特別是青少年容易囿於同儕壓力、追求潮流和對風險評估能力不足。因此在BBC媒體上,提出警告呼籲。
「咖啡因袋」指的是類似小茶包般的紙袋子,多數含高濃度咖啡因粉末,並可能添加調味成分,青少年將此小包置於口腔內側牙齦,咖啡因就會被吸收送入血液,興奮神經系統,迅速提高精神和能量。
許多社交媒體網紅也在促銷這些產品,推薦給健身者以提升表現,或者給想在考試時保持清醒的學生,當然也包括熬夜狂歡的娛樂者。喬治華盛頓大學範丹博士(Rob van Dam)提醒,在TikTok Shop上陳列了許多不同品牌和口味的「咖啡因袋」,對年輕人來說,很具吸引力,有些品牌一袋就有高達兩杯的咖啡因含量(約200毫克),某些愛好者甚至在網上炫耀同時使用兩個袋子,可以獲得額外強烈的「興奮感」。像這樣疊加使用,非常容易攝取過量並引發副作用。
由於「咖啡因袋」還具有良好的隱蔽性,放入口中含着,旁人根本看不出來,你正在使用,此舉更讓青少年容易向父母和老師隱藏。咖啡因在口腔黏膜上,會迅速被吸收,效果在數分鐘後出現,並持續數小時,當使用劑量失控,有可能被送進急診室,令人擔憂。
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可以作用於大腦和神經系統,使人感覺更清醒、減少睏倦。拉夫堡大學運動、鍛鍊與健康科學學院的詹姆斯教授(Lewis James)表示,有充分證據顯示咖啡因能讓運動感覺更輕鬆,它已成爲運動員最常使用的一種補充品。當你運動時,身體會產生一種名爲腺苷(Adenosine)的化學物質,使你感到疲勞,咖啡因能阻斷體內的腺苷受體,讓大腦感覺到的疼痛與疲勞減少。
但是,同一時間,咖啡因也會作用於身體其他部位,特別是心血管系統,這就可能會帶來風險。高劑量咖啡因會導致心跳加快、心律不整,甚至引發癲癇。雖然罕見,但已有報導由於咖啡因過量而死亡的案例。當然,也有些人的基因,會對咖啡因更敏感,即使低劑量也會出現噁心、焦慮、易怒或頭痛。另外,雖然咖啡因能帶來短暫精神提升,但也會擾亂睡眠,長遠來看反而加重疲勞,更何況是針對更敏感的兒童和青少年。
根據香港TVB節目《健康新聞報導》指出,美國佛羅里達州一位28歲的女教師,平日除教學工作外,還有返回學校進修學位,爲了提振精神,每日除了喝咖啡以外,還會飲三罐能量飲料,以及使用含高咖啡因的補充劑。近日,女教師在一次朋友聚會中,突然倒地,出現突發性心臟病。救護員到場時發現女教師的腦部因缺氧時間太長,已經造成永久性損傷,家人最終選擇讓她安寧離世,雖然屬於個案,但仍凸顯風險。咖啡因的攝取在日常生活中,本來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過量,尤其是咖啡因存在於許多飲料與食物中,需小心注意總攝取量。
一般而言,單純喝咖啡雖然較難過量,但使用「咖啡因袋」這種產品就非常容易,特別是青少年還可能同時喝能量飲料。
另外,有些產品經實驗室檢測後,實際含量竟然比標示的還要高,更增加了危險性。常見的咖啡因來源有:一杯咖啡約含100~140毫克,一杯茶約75毫克,一瓶能量飲料通常含80毫克(也有加強型的高達200毫克),一罐碳酸飲料約30~35毫克,50公克黑巧克力約含25毫克,牛奶巧克力則約10毫克,連藥房賣的止痛藥中也可能含約50毫克。
一般來說,每天攝取不超過300~400毫克對大多數健康成年人是安全的,大約等於3~4杯即溶咖啡。茶葉所含咖啡因的量較低,因此即使每天5杯茶,也不會過量。孕婦建議每日攝取減半,不應超過200毫克,兒童與青少年通常更容易有咖啡因的承受風險與中毒。因此,歐盟早就已經規定含有超過150毫克咖啡因的能量飲料必須標示:「高咖啡因含量。不建議兒童或孕婦、哺乳婦使用。」
歐洲食品安全局建議兒童與青少年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上限爲3毫克/每公斤體重。例如,一名30公斤的孩子每天不應超過90毫克。而美國兒科醫學會則不建議青少年飲用含咖啡因能量飲料,當然也廣義的包括「咖啡因袋」這類新興產品。
牙科醫師也提出警告,長期使用這些「咖啡因袋」,含在口中會刺激牙齦,與鼻菸和尼古丁袋相似,造成黏膜傷害。也有兒少專家認爲,使用咖啡因袋或許看似「時髦」或以爲無害,但實際上則會增加青少年對興奮劑的使用,產生習慣化後,產生依賴模式,更可能成爲進一步使用毒品的「入門途徑」,不可不慎。
綜上所述,與其仰賴咖啡因袋的快速提神和刺激,不如培養規律飲食、充分睡眠與均衡營養,才能真正維持長遠健康。對青少年而言,短暫的清醒不值得用心臟、神經系統甚至生命去冒險。社會、家長與教育單位都應意識到這股潮流背後的危機,及早介入、加強宣導,才能避免下一個悲劇發生。另外在成年人中,雖然合理從食物中攝取咖啡因,相當普遍且安全,但過量與新興產品的不透明性也一樣是風險,不可不慎。
(作者爲藥理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