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照護論壇/預防失智 盡早了解大腦健康度
柯世祐醫師(右)向民衆解說,若能早期評估失智風險,就能及早用藥,未失智但風險較高者,可積極健康管理。記者黃義書/攝影
失智症新藥上市、檢測與診斷方法等進展帶來曙光,讓我們「不怕失智,共向未來」。「二○二五失智照護永續論壇」中,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提醒,失智是複雜而深刻的社會挑戰,無論有無新藥,都需要健康生活型態等非藥物策略介入;雙和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柯世祐建議,大家應儘早瞭解自身大腦健康情況。
抗類澱粉標靶治療 輕度者適用
「二○二五失智照護永續論壇」八月九日舉行,今年以「不怕失智,共向未來」爲主題,邀請整外名醫林靜芸、時尚造型專家林葉亭談照顧經驗,還有多位專家分享。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指出,失智症在醫療與照護上仍具挑戰,但透過新藥、新科技與經驗交流,有機會減少「長照戰爭」的困境,更有信心面對超高齡社會的考驗。
徐文俊說明,目前最新的「抗類澱粉標靶治療(ATT)」,黃金用藥時機爲輕度認知障礙(MCI)與輕度失智症(Mide AD)階段,且須控制三高,搭配健康生活習慣。用藥需先通過四關,「要有症狀」,再經過正子攝影確定腦中出現類澱粉沉積,透過磁振造影排除出血、嚴重腦血腫、嚴重白質病變等,還需經過基因檢測。
「二○二五失智照護永續論壇」日前舉行,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左起)、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博太生醫總經理徐明武、富邦人壽律師陳明賢、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聖展生技副總經理李明撰、雙和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柯世祐、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時尚造型專家林葉亭與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共同參與。記者胡經周/攝影
徐文俊籲自我警覺症狀 三動四高五不做
新藥確實可延緩惡化,但適用於特別對象與疾病進程,費用也不便宜,徐文俊強調,「無論有無使用新藥,都需要健康生活型態等非藥物策略的介入!」請大家謹記「三動四高五不做」,「三動」是運動、腦動與互動;「四高」爲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與肥胖;「五不」是不跌倒、不抽菸、不熬夜、不鬱悶與不過度飲酒。
徐文俊提醒,失智症是「關係」的疾病,病患、病患家庭不僅面臨失智,也是重建關係、情感再連結的重要時刻,期待失智症病患、家人擁有更多盼望。另外,嬰兒潮世代進入七十歲,較上一代更有能力管理自我健康,也鼓勵民衆自身留意健忘與失智的症狀警訊,及早就醫,不只靠家人發現異樣。
雙和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柯世祐表示,如果能早期評估失智風險,就能及早用藥,未失智但風險較高者,可積極健康管理。目前抽血進行免疫磁減量檢測,可以測出類澱粉、濤蛋白沉積,準確率達八成,若檢出爲亞健康族羣,認知功能正常,大腦中已開始有不正常蛋白質沉積,應積極改善睡眠品質、情緒、壓力管理,控制三高、糖尿病等。
柯世祐說,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病人多在十五至廿五年前就開始蛋白沉積,建議失智症基因(ApoE)檢測結果高風險者、有失智症家族史者、四十至四十五歲以上民衆,定期接受檢測。
民衆在攤位認真研究失智檢測遊戲。記者楊孟蓉/攝影
多元活動+認知刺激 助攻腦健康活化
多數人認爲失智症不可逆,能延緩已是萬幸,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提出另一種思維:「如果我們專注在大腦還健康的部分,持續刺激並活化,功能可以恢復、甚至進步。」他廿三歲時因車禍腦部損傷,經歷過一段聽不懂別人問話,思考遲緩的日子,這段經驗幫助他投入大腦健康促進與失智症預防領域。
巫奉約認爲,適當的認知刺激與多元活動,能一定程度改善長者大腦功能表現。在雙連安養中心,經三個月課程,平均八十六歲的學員明顯進步,有長輩靠有系統的訓練方法,記住一百樣物品;萬芳醫院人體試驗,十二位確診失智症患者經課程刺激後,認知功能平均提升百分之五十一。
「二○二五失智照護永續論壇」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富邦人壽贊助,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吉蔚精準檢驗、博太生醫、聖展生技、嘉義市政府、臺灣禮來響應,晁禾醫療科技、捷捷樂齡食品、八月表演工作室、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專等共同支持。除了論壇,現場還有攤位體驗,包括遊戲與樂齡美食、失智檢測、大腦保健品、互動藝術等,參與者在五感全開的氛圍中,感受與人互動、吸收知識的多重樂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