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能源變革:在“規模擴張”中實現“質量躍升”

8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發佈會現場,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用一組數據拉開序幕:“‘十四五’前四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量已達‘十三五’五年的1.5倍,預計五年新增用電量超歐盟年度用電量;2024年全國發電量超10萬億千瓦時,佔全球1/3。”

這場發佈會,不僅是對“十四五”能源成就的全面覆盤,更折射出中國能源體系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的深層變革。

能源安全底座更牢

“十四五”以來,全球能源格局劇烈震盪。地緣衝突頻發、極端天氣頻現、能源轉型加速。然而,在此背景下,我國的能源系統展現出驚人的韌性。數據顯示,2024年7月單月用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相當於日本全年用電量。迎峰度夏期間電力供應平穩;全國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80%以上,消費增量90%以上由國內自主保障。

王宏志將能源供應保障能力概括爲“三個強”。

首先是自主保障能力強。通過強化煤炭兜底保障基礎、深挖油氣增儲上產潛力、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國內能源生產加力提速,實現了消費增量90%以上國內自主保障。特別是,新能源發電量增量佔全國新增發電量近50%,推動非化石能源供應總量增長近50%。

其次是運行調節能力強,目前,我國已建立了較爲完備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和保供穩價機制,能源儲備能力穩步提升,油氣“全國一張網”加快形成,大電網資源配置和調節作用充分發揮,建成省間電力互濟工程和支撐性調節電源,電力用戶響應能力釋放。面對國際地緣衝突頻發,全球能源供需大幅波動的外部環境,我國能源供需和民生用能始終保持平穩有序。

再次是應急支撐能力強,我們佈局建設國家級電力應急支撐體系,建成川渝藏、南方、華北、華東4個區域電力應急基地,着力提升煤炭、油氣應急保障能力,能源電力系統長期保持穩定可靠運行,全國範圍內沒有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

綠色轉型重塑增長引擎

“十四五”是中國能源綠色轉型的“加速期”。

據發佈會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從40%躍升至60%,風光每年新增裝機突破1億、2億、3億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年均提升1個百分點,預計超額完成20%目標;2024年風光合計裝機規模佔全球風光總裝機的47%,風光新增裝機更是佔到全球的63%。[1] 中國已經成爲全球能源轉型的“發動機”。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用“更快、更高、更優、更大”總結“十四五”期間我國新能源成就。

“更快”指的是發展速度更快。“十四五”以來,我國風光發電年度新增裝機進入“億千瓦級”,五年累計新增超11億千瓦(從5.3億到16.8億),佔全國新增電力裝機80%。

“更高”體現在電量佔比更高。風光發電量佔比從2020年的9.7%升至2024年的18.6%,今年上半年風光發電量1.15億千瓦時,佔比接近1/4,超同期第三產業用電量。

“更優”指的是空間佈局更優。“沙戈荒”新增裝機超1.3億千瓦,海上風電新增超3500萬千瓦,分佈式光伏新增超4億千瓦,其中戶用光伏新增1.6億千瓦,有700萬家庭當上“光伏房東”。

“更大”則是指全球貢獻更大。2024年風光合計裝機佔全球47%,風光新增裝機更是佔到全球的63%。

要素配置效率躍升

“十四五”能源改革的關鍵詞是“市場化”。

發佈會上給出的數據顯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加速,市場交易電量從“十三五”的10.7萬億千瓦時增至23.8萬億,佔全社會用電量60%以上,註冊主體增至97萬(5倍增長),民營經濟深度參與,電力設施建設民企佔比超85%,充電運營民企超80%,10家民企參股5個核電項目,最高持股20%。

李創軍指出,改革核心是構建“1+6”規則體系(即1項基本規則+6項專項規則),打破地方保護與省間壁壘:“售電公司‘一地註冊、全國共享’,節省成本超百億;現貨市場覆蓋7省+省間,南方區域市場連續運行,成爲全球最大‘電力超市’。”

2024年能源工業投資年均增速超16%(電力熱力超20%),可再生能源投資佔電源投資遠超80%[2] ;新型儲能、氫能等新業態投資近2000億元,成爲能源領域的新增長點。

破解“風光電消納難”

在“十四五”新能源裝機量暴增、消納壓力凸顯的背景下,如何讓“風吹日曬”的綠電更高效地融入電網、服務民生?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杜忠明在發佈會上給出了一套“組合拳”,爲新能源消納難題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第一招是風光要穩。加快推動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建設。通過提升風光電發電預測精度,讓電站和電網儘可能做到“心中有數”。通過風光水火一體化多能互補發展模式和聯合調控運行,提升風電、光伏發電的自主調節和主動支撐能力。

第二招是系統要強。要協同加強主網、配網、微電網建設,提升電網綜合承載力,滿足大規模新能源接網要求。積極推進跨省區輸電通道和省間靈活互濟工程建設,強化主網架結構,加快配電網改造升級,因地制宜推動智能微電網建設。同時,通過新一代煤電改造升級、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大力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

第三招是市場要大。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完善與新能源發電特性相適應的電力市場機制,支撐高比例新能源參與市場,擴大新能源市場化交易規模。優化省間電力交易,增強區域資源互濟共享能力,促進新能源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配置

第四招是用電要靈活。充分發揮用電側靈活調節作用,穩步擴大虛擬電廠的聚合規模,拓展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更好地促進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納。

第五招是政策要給力。深入推進電力體制機制改革,在促進新能源外送消納的同時,通過發展綠電直連等新能源就近消納新業態,拓展新能源消納場景,提高新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

從“設備輸出”到“提供解決方案”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是“十四五”能源發展的另一大亮點。王宏志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十四五”以來我國在能源合作方面的成就。

一是凝聚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產業共識。我們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科威特、阿聯酋、丹麥、芬蘭、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簽署了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合作協議。在今年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能源部長會上,中外企業共簽約了25個能源項目,簽約金額約400億元。

二是深化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技術合作。近十年來,中國助力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下降60%和80%,爲全球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是提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解決方案。中國已經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綠色能源項目合作。我們在東盟、中亞、中東、拉美和非洲等地區,穩步推動清潔能源、能源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電力互聯互通等各領域的合作。

王宏志強調,一大批惠民生的綠色能源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在中東,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在沙漠中建起了“能源綠洲”;在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中國企業投資建設的“光伏+直飲水”智慧能源項目。(呂天玲 實習生李佳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