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能源經濟新看點②|“十四五”能源上市公司數量提升16%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轉自:中國電力新聞網

中國能源新聞網見習記者 衣韻潼 記者 周倜然

做好能源經濟大文章,“十四五”期間能源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呈現量增質優、綠色轉型的清新風貌。

據Wind數據統計,2021年至2024年底,A股能源上市公司從506家增至587家,不斷擴容;其中新能源企業數量增長尤爲顯著,爲提升能源經濟發展韌性,驅動經濟社會向新向好注入強勁動能。

量增、質優同頻共振

上市公司的數量增減直接反映資本市場的輻射維度。“十四五”期間,能源上市公司不斷增長,爲資本市場規模擴張做出貢獻。

Wind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全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524家,其中能源上市公司新增52家,佔比9.92%;2024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100家,其中能源領域新增上市公司12家,佔比提升至12%,意味着能源板塊在全資本市場中發揮的作用愈加凸顯。

華能能源院戰略研究部主任張小峰表示,能源行業作爲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領域,“十四五”期間總體數量穩步提升,新上市公司中超過80%屬於能源電力設備類企業,結構優化趨勢明顯,契合了綠色低碳轉型和發展能源類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方向。

川財證券能源行業研究員趙洵認爲,從企業類型看,近五年新增的能源上市公司既有大型央企子公司上市補充資本運作平臺,也有成長型民營科技企業脫穎而出,呈現出國企與民企並進、傳統能源與新能源並舉的發展格局。

量增的同時,能源上市公司的發展質量也在不斷優化。

2021年,A股能源板塊上市公司的平均淨利潤約9.98億元,到2024年,這一數據增長至13.10億元,以9.4%的年均複合增長率攀升,透射出能源行業整體盈利修復,尤其是傳統能源板塊作爲週期紅利股的優勢不斷釋放。

與此同時,技術研發投入從2021年的1400.6億元提升至2024年的2584.82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0%,背後科技驅動發展的創新效能持續顯現。

此外,從2021年到2024年,能源領域上市公司的退市數量逐漸遞增,從“十四五”之初的僅1家退市,發展到2024年的6家退市,與新增上市公司形成動態平衡,爲資本市場“有進有出”的良性循環增添助力。

“近幾年,新上市能源企業普遍在技術研發、產業鏈佈局和商業模式上形成自身特色,通過降本增效、規模化應用等方式提升競爭力。同時,資本市場監管的規範性要求也使上市公司更加註重治理結構和信息披露,爲強化長期價值導向提供積極引導。”趙洵指出。

當前,能源企業持續上市,不僅豐富了A股行業結構,推動資本市場從傳統週期型行業向科技型、成長型行業擴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完善,也爲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規模的能源企業提供了契合的融資通道,助力能源行業在產業升級和國際競爭中佔據更有利位置,爲我國能源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賦能。

“十四五”期間,A股能源上市公司數量的年複合增長率約5.06%,與GDP的年均實際增速基本一致,體現出能源行業的整體發展節奏與宏觀經濟走勢高度契合,能源行業爲服務整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國網能源研究院財審所高級研究員邵旭方告訴記者,我國能源行業上市公司通過穩定能源供給、推動結構轉型、支撐產業升級,已成爲經濟提質增效的關鍵保障。

“2024年能源行業上市公司支撐了全國約70%的成品油供應,發電裝機容量佔全國總裝機的比重超過40%,是全國能源的保供主力。能源行業上游連接資源開發,下游服務製造業和居民生活,形成長鏈條經濟拉動效應。”邵旭方稱。

趙洵表示,能源作爲基礎性行業,在資本市場的擴容不再單純依靠政策刺激,而是與經濟基本面需求相匹配,展現出行業擴張具備較強的可持續性和發展韌性。“當前,能源產業鏈條延伸不斷趨於完整,從設備製造、工程建設到運營服務各環節均有企業加快證券化進程,表明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已從單點突破邁入系統性升級。”

新能源領域顯著擴容

隨着能源行業從以傳統煤電、油氣爲主向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化方向擴展,A股市場上,新能源上市公司的比重也不斷提升。

據Wind數據,“十四五”期間,A股新能源上市公司從140家增至165家,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其中,以綜合能源服務商、氫能、儲能等爲代表的新興企業在這一時期加速資本運作,完成了多起上市案例。

2022年9月,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旗下南方電網儲能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資產重組登陸上交所,成爲A股首個主營抽水蓄能的上市公司,以“新型電力系統主力軍”爲定位,在行業內打響“專業化平臺+資本運作”的儲能規模化發展“第一槍”。

今年7月,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以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爲主的唯一新能源整合平臺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鳴鑼,募資181.71億元,成爲年內最大IPO項目;上市首日市值逼近3000億元,成爲A股市值最高的新能源發電上市公司。

在業內看來,新能源企業通過資本運作將分散的新能源資產構建成集中、協同的現代化發展模式,爲能源行業提供了“規模化開發+多能互補”的思路,在加速傳統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轉型的同時,其盈利模式的優化也爲新能源行業擺脫政策扶持、實現商業化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十四五”期間,新能源上市公司之所以增長迅速,一方面是因爲新興產業處於快速擴張期,“雙碳”戰略爲能源結構轉型提供了長期政策引導,且這一階段綠色金融、產業基金等資本支持不斷強化,驅動能源轉型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原因在於,技術突破推動度電成本下降,使新能源逐步具備了與傳統能源的競爭實力,全球低碳轉型的巨大需求爲綠色動能擴張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場空間。

《“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明確提出,加快非化石能源比重提升,推動光伏、風電、儲能、氫能等產業規模化發展。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紛紛出臺配套措施,佈局新能源裝機規劃、產業基金扶持、稅收減免和項目審批綠色通道等,爲上市公司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成長環境。

“當下,光伏、風電、儲能、氫能等多個細分賽道企業密集進入資本市場,越來越多的新能源龍頭採取‘A+H’股雙重架構。從這一系列演進路徑可以窺見,能源發展已呈現出高速擴張與多元化並行、國際化屬性增強的鮮明特徵。”趙洵指出。

與傳統煤電、油氣企業的穩定格局相比,近五年來,新能源企業的證券化比例快速提升,已逐漸成爲資本市場擴容的主力。行業內部也呈現梯度分化,頭部企業通過上市進一步做大做強,中小企業則依靠科創板、北交所等多層次市場尋找發展機會,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的優化整合不斷加強。

展望能源上市公司的未來發展,毫無疑問,新能源仍是能源結構優化躍遷的關鍵詞。

趙洵認爲,經過高速發展期後,“十五五”期間能源上市公司的發展相比於“量”的單純擴張將更強調“質”的更新升級。“發展變量主要來自於儲能、氫能、智能電網等新興產業鏈環節的成長型企業,以及傳統能源企業中承擔轉型任務的板塊或子公司。”

邵旭方同樣表示,“十五五”期間,隨着我國雙碳目標進一步深化,能源上市公司將呈現“傳統趨穩、新興提質”的總體態勢。

“新能源和電力設備行業將繼續吸引資本市場關注,傳統能源企業則亟待通過技術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轉型。通過上市公司更好地推動能源經濟發展,下一步,需要政策層面加強引導、技術層面構建協同創新體系、資本層面加強融資機制和協同支持。”邵旭方說。

責任編輯:閆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