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風評下降:選品降級刺痛了誰?

2025年7月,山姆會員商店因選品策略調整引發大規模會員不滿,話題#山姆下架多款口碑商品上新好麗友#衝上熱搜。

此次風波核心矛盾在於消費者認爲山姆背離了"高端嚴選"的理念,以好麗友、衛龍、溜溜梅等大衆品牌替代太陽餅、米布丁等高口碑商品,同時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進一步加劇信任崩塌。

這場風波不僅暴露了供應鏈與規模擴張的失衡,更引發對會員制本質的深層拷問,當差異化護城河被同質化侵蝕,會員年費是否淪爲"智商稅"?

口碑商品消失與爭議品上架

得益於稀缺性、質價比以及信任感等優勢,山姆曾備受年輕人追捧。

因擁有全球稀缺的商品(如智利車釐子、澳洲冰鮮牛肉)與本土研發爆款(小青檸汁、瑞士捲等獨家特供)的差異化供給,以及依託廣大會員規模實現的極致議價權,使同品質商品價格低於市場,讓會員獲得"閉眼不踩雷"的信任紅利,曾讓山姆成爲不少消費者的品質生活選擇。

甚至,有消費者在二手平臺上購買山姆的一次性體驗卡,或者選擇花費小額資金讓會員帶入去購物。然而,山姆會員店的貨架正經歷一場靜默革命,卻徹底點燃了會員的怒火。

曾經被追捧的太陽餅、低糖蛋黃酥、米布丁等30餘款高口碑商品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好麗友派、衛龍魔芋爽、溜溜梅等大衆品牌產品——這些在普通超市唾手可得的商品,如今卻需要消費者支付200多元年費才能在山姆購買。

更讓會員難以接受的是,盼盼、洽洽等品牌被刻意弱化中文標識,改用"Panpan""ChaCheer"等英文名上架,被質疑"僞特供化"操作。

而新上架的低糖好麗友派更是陷入虛假宣傳旋渦:減糖80%的宣稱遭質疑,起酥油成分和實際甜度引發健康擔憂。"我花錢辦卡是爲了享受嚴選服務,不是來買樓下超市同款!"社交媒體上有會員的抱怨道出了核心矛盾——當差異化護城河被填平,年費是否花得值成爲要思考的問題。

這場選品地震背後,是山姆日益凸顯的品控危機。2025年上半年,山姆牛奶被曝保質期還沒到卻出現"絮狀沉澱物",南京的山姆門店隨後下架了這款牛奶;去年11月,有人在深圳山姆買到變質椰青,孩子喝完因爲急性腸胃炎進了醫院。

7月15日晚間,山姆會員商店針對近日風波向媒體作出正式迴應:"已經關注到社交網絡上關於山姆選品問題的討論,並已納入後續選品策略考量中。"一些地區的山姆店迅速下架了好麗友派。這場風波暫時告一段落,但山姆的信任危機開始醞釀。

付費會員價值感遇挑戰

山姆從2020年開始進入"狂飆期",平均每年新開5-6家門店。

2024年,山姆在中國新開6家門店,也在這一年山姆中國營業額突破千億。據媒體報道,這個速度在進入2025年後還在加快。山姆原計劃今年開設8家新店,截至7月,至少7家新店已敲定,包括北京昌平、上海浦東新區、深圳寶安、廣東省中山市等,"實際開店數量可能比計劃更多。"

媒體觀點指出,供應鏈延伸導致品控成本激增,組織架構調整帶來的人員流動更讓管理雪上加霜。當擴張成爲唯一目標,犧牲部分商品差異化換取供應鏈效率,似乎成了"理性"選擇。

今年5月,沃爾瑪公佈一季度業績。其中,沃爾瑪中國增長強勁,第一季度實現淨銷售額67億美元,同比增長22.5%;可比銷售額增長16.8%,電商業務淨銷售額增長34%。

沃爾瑪在中國市場的增長得益於山姆會員店和電商業務。一季度,山姆會員店中國的會員收入增長超過40%,會員數量持續增加。沃爾瑪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朱曉靜表示,在上一財季中國春節銷售旺季,山姆會費收入再次增長了35個百分點,會員店業務非常繁忙。2024年,山姆在中國的營業額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

但經過此事件,不少網友表示很失望,想退會員卡。有山姆卓越會員告訴媒體,自己對大衆品牌沒意見,其實這些新上架的品牌自己家裡也經常購買,讓其不滿意的是山姆的服務。"如果山姆的選品跟其他超市、便利店沒什麼區別,我爲什麼要花幾百元辦會員?"

值得留意的是,業界觀點認爲,山姆的狂奔式擴張正在付出沉重代價。

媒體報道指出,雖然業績整體仍在向上,但山姆這種重資產投入的模式有其管理邊界。山姆單店的建店成本在5億元以上,且多數物業爲自有物業,同時倉儲成本也是不容小覷的一筆支出。如果加大擴張的力度,則意味着山姆的現金流將持續被消耗,山姆更應該在保守的財務模型之下,平衡好營收、利潤和投資的關係。

連鎖經營產業專家、和弘諮詢總經理文志宏對媒體表示,山姆所採取的會員制超市並不容易做,會員制超市買單的背後是產品的差異化以及高性價比,反過來,這也要求企業有出色的選品能力以及完善的供應鏈,這纔可能支撐產品的品質。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賴陽表示,會員店的價值認同源於商品品質,若爲控制成本降低品質,將失去消費者信任。知名新零售專家、鮑姆企業管理諮詢董事長鮑躍忠認爲,零售業的核心始終是商品力,山姆的成功依託於差異化選品構建的供應鏈優勢,企業需重構能贏得顧客信任的商品體系,這纔是制勝關鍵。

綜合自Vista氫商業、21世紀經濟報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