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升央企,長安就能起飛?
榮升央企固然可喜,長安新能源的表現也是令人捉急
正文
7月29日,中國汽車界迎來一件大事——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註冊資本高達200億元、資產總額達3087億元。
這意味着什麼?簡單來說,長安汽車完成了身份的大升級!它正式從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的“下屬企業”,搖身一變,成爲國務院國資委直管的一級央企,從此與中國一汽、東風汽車兩大巨頭平起平坐。
在這個競爭白熱化的汽車江湖,爲何要在此時成立一家新央企?肩負重任的中國長安能否就此起飛?
央企賦能是長安破局的“尚方寶劍”?
當下的中國汽車市場,正處於從“燃油車時代”向“電動化+智能化時代”躍遷的關鍵節點。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車銷量佔比已衝上44.3%。然而,核心技術領域,如高端車規芯片、固態電池等,仍面臨諸多挑戰。
作爲中國汽車產業的“頂樑柱”,汽車央企更需要拿出前所未有的魄力,突破轉型瓶頸,實現高質量發展。國務院國資委相關領導在成立大會上明確指出:“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要發揮對汽車產業鏈的牽引作用,爲建設汽車強國作出重大貢獻!”
國有車企轉型,常被形容爲“大象轉身”。過去,長安作爲兵裝集團的二級子公司,投資決策往往需要層層審批,有時難免錯過稍縱即逝的技術窗口期。
如今升格爲一級央企,決策鏈條會大大縮短。“我們可以直接與國資委溝通,更快地對市場需求做出反應,抓住戰略機遇。”中國長安汽車集團總經理趙非道出了關鍵變化。同時,作爲國家汽車產業戰略的“嫡系部隊”,長安在獲取國家級產業基金、整合關鍵產業鏈資源上將擁有獨特優勢。
新長安的戰略定位和目標已經錨定: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世界一流汽車集團。
其雄心勃勃的規劃是:到2030年,中國長安汽車整車產銷規模將衝擊5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要超過60%,海外銷量佔比將突破30%,並努力躋身全球汽車品牌前十,真正成爲響噹噹的世界級汽車品牌。
長安稱,2025 年起不再開發非智能化新產品,並將在未來 3 年推出 35 款數智新汽車,涵蓋長安啓源、深藍、阿維塔等品牌多個細分市場。
2025年上半年,長安汽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總銷量衝上135.5萬輛,創下8年來新高。其中新能源車佔比33.4%,達到45.2萬輛;海外銷量佔比22%,達到29.9萬輛。
同期另外兩大央企汽車集團——東風集團賣出82.39萬輛、一汽則累計銷售157.1萬輛,對比之下,長安汽車的銷量也不遑多讓。事實上,長安汽車對於合資品牌的依賴程度並不算高。目前,長安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車型是集團主要的銷量來源,官方對長安汽車的認可可能也是來自於此。
但最終能否將制度優勢轉化爲解決自身深層次問題的能力,仍是未知數。
靠什麼實現年銷500萬?
以2024銷量268.4萬輛,但距離2030年“500萬銷量”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意味着長安未來這六年得玩命狂奔——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相當於每年要多賣30萬輛車,也就是零跑去年一年的總銷量。
敢定這樣的目標,手裡沒點硬貨也說不過去,而長安的底氣主要來自三個新能源自主品牌。
阿維塔衝高端,上半年銷量6萬輛,同比增長超100%,連續4個月銷量破萬輛,通過三年四車雙動力,自上市以來已面向25-70萬豪華市場累計交付突破17萬輛。
深藍主戰中端,上半年銷量14萬輛,同比增長71%,自上市以來累計銷量突破50萬輛,排名央企新能源品牌中第一。
長安啓源定位走量王,上半年銷量16萬輛,同比增長22.9%。其中長安啓源Q07連續三週登頂25萬元內新能源中型SUV銷冠。
僅從銷量數據以及和自身比較,長安的多個品牌表現都很突出,熟悉長安近年來戰略計劃的就會清楚原因,這是長安制定的“香格里拉”計劃正在取得明顯的戰略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長安在銷量目標上,一向定得頗爲激進。
就拿深藍來說,2023年豪氣喊出40萬輛,後來對半砍到20萬輛,最後實際只交出13.48萬輛——完成率不到70% 。2024年CEO鄧承浩稍微收斂了預期,定下28萬輛目標,但全年銷售24.39萬輛,還是沒達標。
2025年這回更狠,直接翻倍衝50萬輛,幾乎是2024年銷量的兩倍,但從目前的銷量情況來看,深藍要完成這一銷量目標難度不小。
儘管銷量數據向好,但是財報卻不好看,以深藍爲例。
長安集團財報顯示,2022年至2023年,深藍累計虧損達61.96億元,2024年深藍汽車淨虧損15.71億元,較上年同樣有所好轉,但仍未實現正盈利。如果無法實現盈利,構建商業閉環,那麼這樣的銷量增長,可持續性存疑。
鄧承浩曾多次強調“月銷3萬輛即可盈利”,今年6月深藍實現銷量29893輛,是否如期實現盈利?得等中報披露了。
深藍不斷延遲盈利還有一個原因,儘管通過與寧德時代、華爲合作提升了產品溢價,但技術升級帶來的成本壓力與市場競爭下的價格戰形成矛盾,導致深藍陷入了車越賣越貴,盈利卻遙遙無期的怪圈。
面對內外壓力,深藍正試圖通過技術合作與生態佈局破局。2025年初,它高調宣佈承接長安“北斗天樞2.0”智能化戰略,和華爲深度捆綁,甩出三套智駕組合拳,包括自研的DEEPAL AD PRO、華爲乾崑智駕ADS SE、華爲高階ADS 3(參數丨圖片).0。
想靠“20萬以下普及高階智駕”當殺手鐗,但這招有個致命問題:智能化是個燒錢無底洞,可深藍自己造血能力還沒練成,如何平衡研發投入與盈利需求仍是一大問題。
深藍的盈利困局,只是長安困局的一個小縮影,阿維塔、啓源同樣面臨着相似的問題。
甚至銷量增長的表象下,三大自主品牌的內部競爭與定位重疊,正成爲侵蝕利潤、阻礙協同發展的隱憂。
比如阿維塔的市場表現,開始與深藍部分重疊了。隨着與深藍共享寧德時代電池和華爲智駕方案,深藍新車價格已上探至25萬+區間,再加上近年來華爲加持的智能車型越來越多,阿維塔賴以立足的“高端稀缺性”被稀釋,30萬+價格防線鬆動。
啓源的尷尬處境也是不言而喻,定位主流市場,可是長安新能源核心產品給了阿維塔和深藍,同時啓源本身的市場營銷也存在不小的問題,導致啓源在主流市場存在感並不強,沒有大爆款,與比亞迪、吉利銀河等其它主流新能源品牌有着不小的差距。
所以現狀是,阿維塔向下,深藍向上,啓源無所適從。三家都在一個鍋裡搶吃的,跟外面爭完還得跟自家兄弟爭,這肯定是不行的。
破局關鍵還是在於打破這種“窩裡鬥”,拿出央企資源整合的真本事。其實,面對多品牌的問題,目前吉利已經展開了大整合,走在行業前列,奇瑞也跟着來了一波調整,所以,長安什麼時候開始呢?
未來三年,將是驗證這艘央企航母能否真正破浪前行的關鍵窗口。
長安面臨的挑戰還有不少:能否完成品牌定位梳理、面對業內固態電池加速佈局的技術迭代、深藍月銷能否站穩3萬輛實現盈利......榮升央企並非萬能解藥,唯有刀刃向內根治內耗,才能將500萬目標從藍圖變爲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