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Hazel/最暴力的文明人
現在我們聽見大學生,往往會覺得是挺歡樂的族羣。在大學普及化之前,「大學生」的頭銜就是高知識分子的代名詞,就算放在現代,給人的印象也是起碼有點水準,更不要說國外的名校,像劍橋、牛津、愛丁堡等等大學,就算是學士畢業證書,也夠讓人刮目相看了。
殊不知在中世紀歐洲,高等學府周圍的居民要是聽見「大學生」一詞,恐怕會嚇得避之唯恐不及。老百姓不懂什麼學術地位、論文著作有多名垂青史,只知道大學生就是一羣暴力荒唐的極端分子,總是喝個爛醉、三五成羣,會在路邊調戲婦女,並且用挑釁的口吻和其他的學生團伺機打架鬥毆。更麻煩的是,因爲當時受教育還是稀罕事,大學往往受到教會的鉅額資助,所有學生就算不具備虔誠信仰,也會自動獲得修士身分,所以就算鬧事,也會因教會包庇而不受懲罰。
說鬧事或許都太輕微了,以英國的牛津大學爲例,根據當時某一本驗屍官的紀錄,牛津郡發生的謀殺案裡,有75%的兇手、72%的受害人都是大學生甚至教師,且案件發生率是倫敦、約克等大城市的五倍之多。
究竟爲什麼代表知識力量的大學生會如此兇殘呢?可能是因爲古時的高等教育和我們現在概念裡的不太一樣。中世紀大學的入學年齡大約只有十四、十五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並且當時女性不被允許入學,想想看,一羣飽受荷爾蒙波動驅使、性發育才臻成熟、甫脫離父母家人管控的年輕男孩,朝夕都與同類型的夥伴同吃同住,你說會發生什麼事?我們還得考慮,當時有條件讀書的孩子往往來自中上階層,許多是被嬌養着長大,身上還帶着大筆零用錢。這羣小公子哥兒聚在一起,要是能平安度日才真是奇蹟呢!
因此不只是暴力,大學附近往往還是性工作者的集散地,並且酒吧林立──在中世紀,酒吧和妓院之間也沒有太大的分界,女服務生就是半公開的性工作者,只要客人一個眼神、開個合適的價,酒吧老闆往往默許她帶人上樓賺點外快。有了性,也更容易發生爭風吃醋的糾紛了。
但假如是赤手空拳,學城的治安可能還不至於太糟,另一個關鍵原因是:兇器隨手可得。在十五世紀前,歐洲的餐桌上還沒有餐叉,吃飯往往是拿把小刀切割食物,以手捏着吃。不幸的是,小刀是個人隨身攜帶的東西,也非現代西餐較鈍的餐刀,更近似於匕首,於是在怒髮衝冠之時,它就成了最順手的兇器。既然兇器在鬥毆中成爲家常便飯,也有學生開始帶些更離奇的大刀長劍,再加上中世紀人熱衷的決鬥風氣,求學還真的是場大冒險啊!
時至今日,家長們對於教育的首項要求就是「校園安全」,中世紀的學習氛圍肯定是不可想像的。相比過去學生本身就是嚴重的危險來源,至少現在罕有父母需要擔心自己的孩子讀書讀成殺人犯啦。
●本文作者爲Podcast頻道《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主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