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李奕萱/煙火的意義
前陣子和大學社團朋友去了趟澎湖——大約半年前,聚餐時有人提到:「還沒去過花火節!」在場十人討論沒幾句,也不管到時候能否請假,便衝動訂下機票。就這樣,六月底,我們松山機場集合,搭上起飛即準備降落的班機,抵達悶熱潮溼的澎湖。
大家相識十年,如今三十歲上下,但安排的行程依然像二十歲:玩水、跳島、環島,累了就回房間爆睡,醒了再玩桌游到深夜。要說差別,就是體力條、耐曬度都不如從前,準備看煙火的那晚,甚至有點懶得出門。不過,既然名義上是爲花火節而來,我們還是戰勝冷氣房的誘惑,準時前往馬公市觀音亭。
民宿老闆首推附近籃球場的觀衆席,可以舒服欣賞煙火。九點放煙火,我們八點半到,場邊已人聲鼎沸。成功佔位後,有朋友覺得視線受阻,無法看到完整海平面很可惜,於是自請探勘,成功找到堤岸邊的「海景第一排」,讓大家移師過去。
這是我第一次在「搖滾區」看煙火,以前害怕人擠人,無論是大稻埕煙火或101跨年,都只在幾條街外佛系遠觀。反正煙火不就那樣?有需要勞心勞力鑽到前排,在人羣中摩肩擦踵,然後等撤場等到天荒地老嗎?然而,就在煙火施放的瞬間,我被說服了:有需要!
從地面點燃、飛向空中的破空聲,連接如鳴鼓一般牽動心跳的爆裂巨響,瞬間火花在正前方四散,直衝眼底!我從來沒想過,煙火可以如此令人震撼。還來不及換氣,下一批煙火又升空了,有的散落成點點螢火蟲,在空中飛舞,有的像數十數百顆流星,拉出長長的尾巴;金黃璀璨的像美術用金粉,七彩繽紛的半途還會變色,在夜空畫出一幅幅完美的三百六十度環景圖。
我看得專注,幾乎忘了呼吸,旁邊時不時傳來羣衆的集體驚歎,小孩呼喊:「會不會打到我們?」十二分鐘如夢如幻,歸於寧靜後,人人臉上都閃着光。
之後才知道,花火節起源可追溯至2002年中華航空611號班機空難,該事件造成225人全數罹難,是臺灣境內史上最嚴重空難。當時澎湖觀光產業重創,華航和縣政府在七夕合辦大型歌舞表演活動,並在漁人碼頭施放煙火,成功點亮了晦暗的氛圍。隔年第一屆澎湖海上花火節正式舉辦,一路至今已二十三年。
這讓我想到,幾年前疫情肆虐,我剛好在英國倫敦唸書。身處異鄉,困在租屋處、公園、超市三連線,九成的時間就只有四面牆壁與自己,心情沒有大起大落,卻不可逆地緩步下跌。那年元旦,原先計劃去牛津找朋友,最後在各方壓力下取消,改成視訊誇年。
我們一起看線上煙火直播,閒聊這年的「悶」,語氣平淡,卻句句都情緒飽和,隨時會衝破臨界點。忽然,窗外傳來煙火聲,探頭一看,原來不遠處有人在屋頂放煙火,彷彿呼應彼此,另一頭也放起了煙火。火花零零星星、倏忽即逝,但在那一刻比任何金銀財寶都要珍貴,好像在說:「黑夜漫長,但我們都在。」
花火節離場路上,有夥伴哀嘆沒看到無人機演出(原定場次變更),上演悲傷五階段,其他人又好笑又同理、七嘴八舌安慰。我一邊笑着,一邊想起「此時此地此人」的說法,不管是煙火,還是眼前的溫馨畫面,好像都相當貼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