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李奕萱/歡迎「鳥」鄰居

每年春天,北投都會迎來一羣可愛的客人:燕子。買賣股票者大概都聽過「春燕來了」的說法,代表辛苦時間已結束,即將迎來樂觀的前景。儘管這句話後來太常被使(濫)用,導致現在比較像是「狼來了」,不過迴歸根本,燕子的來到,往往是一件令人振奮、開心的事。

根據臺北市野鳥協會統計,北投是北臺灣大臺北地區家燕最集中的繁殖棲息地,號稱有十條「燕子步道」,包含中正街、光明路、清江路、中央北路、中央南路、知行路、中和街、石牌路、振華街、西安街等。春天走在這些街道的騎樓下,往往擡頭即是燕子爸媽忙碌築巢,再等一陣子,就有可愛的燕子寶寶探頭討食物。

城市動物與人比鄰,難免有正反聲音,像英國社區常出現狐狸,一些人(尤其是外來住民)見之連呼可愛,但更多居民會埋怨狐狸亂翻垃圾。臺灣的這些「鳥」鄰居們雖然身子小,不至於造成什麼巨大影響,不過隨時從天而降的鳥屎,依舊讓民衆苦惱。翻看過去採訪影片,曾有服飾店阿姨擔心燕子大便沾到商品,與燕子展開你築巢、我破壞的拉鋸戰,後來燕子移到底下沒商品的角落,阿姨與燕子終於相安無事。

2002年,北投區公所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呼籲並協助家戶在鳥巢下釘木板,避免鳥屎直接落地。經過這麼多年,不見得全部商家都繼續維修、裝設木板,不過也衍生出許多簡便的應對方法,例如在地上擺一張紙、一片木板,或放一張鋪紙的小椅子,減少清掃難度外,也當作「小心鳥屎炸彈」的提醒。

作爲一個非店家的住戶,我確實很喜歡燕子來築巢、生子的這段時間,白天走在騎樓,四方都是婉轉的啁啾鳥鳴、優雅的黑色剪影,向上一望,如果剛好看到乳燕毛茸茸的頭探出鳥巢,整個心臟立刻被幸福感填滿。燕子的存在亦能促進鄰里互動,偶爾仰頭看鳥,往旁邊看去,會發現好幾人同時駐足,大家互看一眼,便忍不住會心一笑。前陣子,我拿手機拍幼鳥等爸媽餵食的照片,旁邊的咖啡店老闆主動說:「我有用相機拍的照片,想要嗎?」當然要,還分享給身邊朋友,散播歡樂散播愛。

我也喜歡觀察燕子有趣的築巢創意,普通的靠牆而居不稀奇,有的還會把巢卡在傳統商店的招牌立體字上,稍稍遮住部分筆畫,但店主似乎也不介意,當作另類裝飾,相當逗趣;另一天,我和媽媽到附近的咖啡店,等待開門時,忽然聽見鳥叫,卻不見鳥巢,仔細一找,才發現一隻燕子竄進屋與屋之間的小洞!

在臺灣,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鳥」鄰居,我幾個住桃竹的朋友跟綠繡眼就特別有緣,一位是某天陽臺盆栽裡,突然就多了一個綠繡眼的窩,她驚喜不已,開始每天記錄綠繡眼寶寶的成長。另一個則在社區撿到落單小綠繡眼,原處找親鳥好幾天,一無所獲,最後收編在家,成爲親密的友伴(不過也宣導,若撿到鳥只,建議先諮詢各縣市的救傷、野鳥相關單位)。

這樣想想,「鳥」鄰居的存在,真的讓生活多了很多不同的色彩。隨着都市擴張,人類難免需要與各式動物共處,有些比較容易、有些可能比較令人緊張,不過,希望在磕磕絆絆之後,都能找到和平共好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