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李奕萱/擎天崗不只有牛

「你知道擎天崗有碉堡嗎?」去年,一個導演朋友忽然向我提問。撿拾小時候去擎天崗的印象,只記得那邊有牛,還有滿地牛糞,要小心不要踩到。詳細詢問,才知朋友對擎天崗歷史感興趣,希望作爲短片創作題材,邀請我一起加入。

開始研究擎天崗,發現這個地方除了有牛,還真的跟軍事頗有關聯。擎天崗昔稱大嶺、牛埔,位處大屯羣山中央,地勢平緩,一直是極佳的牛隻放牧場。然而,看似和平的放牛之地,卻也因可通臺北、淡水、基隆,連接多條交通要道,因此成爲軍事駐紮的重要所在。

清代,擎天崗便有「河南勇」駐紮巡守,在產硫地附近焚燒芒草,嚇阻流民。日治初期,知名抗日分子簡大獅曾以此爲根據地,在草山、金山一帶打游擊。二戰爆發後,爲了防止美軍傘兵空降,日本政府建築碉堡、挖防空壕,派兵防守。國民政府來臺,將擎天崗規畫爲軍事管制區,持續加強防禦工事,朋友所提的碉堡,便是當時建造的反空降堡。

軍隊撤出後,擎天崗轉型爲觀光地點,不再有肅殺之氣,不過在許多地方,仍可以看到過去的痕跡:俗稱「魚路古道」的金包裡大路城門,記錄下簡大獅於古道入口建築石塊、木頭城門的歷史;國民政府駐軍「埔光部隊」建置的紀念碑,挺立於停車場入口處;在嶺頭嵒福德宮旁邊的涼亭,對聯寫着「消滅共匪酬壯志,復興中華定中原」。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抗戰,擎天崗承載許許多多的理念、意志,整個脈絡爬梳下來,相當迷人。我們很快投入劇本創作,最初我因爲忙碌,沒有特別安排再訪擎天崗,只是憑藉記憶、圖片、資料,開始書寫。第一版劇本寫完給朋友後,朋友一陣子沒回復,正在擔心是不是寫不好,他忽然來訊:「要不要去一趟擎天崗?」

我們相約士林山腳,開車前往,山下到山上僅半小時車程,閒聊影片核心,辯證相反的觀點,一下就抵達擎天崗。那天天色霧茫茫的,翠綠的草原、山巒在眼前展開,給人一種如夢如幻的奇異美感。我們順着步道走,思考哪邊可以拍攝,角色會講出什麼話;遠眺山陵間蜿蜒的魚路古道,亦細看山坡上的碉堡,觸碰斑駁牆面,俯身察看低矮窗口。臨走前,我們駐足於大小牛隻旁,看着牠們大口咀嚼,步調緩慢閒適,心情也跟着舒展開來。那天之後,劇本更加成形。

可惜的是,如同許多案子,這個開發後來卡住了。做影視業的人都知道,案子擱置是常見的事,理由百百種:找不到錢、投案失敗、故事找不到方向、團隊成員太忙。有個理論叫「瑞士乳酪理論」,說明意外的發生通常是多重因素、巧合造成,像是一個人要同時穿過好幾片起司的孔洞,纔會墜落。這理論如果拿到影視來用,恐怕要反着看,更像要有多重因素、巧合都滿足,才能見證一個作品的完成。

知道會很難,還是做了,但終究道阻且長,說不覺得惋惜,一定是騙人的。不過,這或許也呼應擎天崗這塊土地,見證過衆多的野心與壯志、理想與現實的碰撞,無論殞落或成長,都寫下精采一頁。我和朋友也一樣,儘管各自展開新的旅程,卻也期待累積更多養分,有一天能賦予這個故事新的姿態,重新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