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蔡文騫/一公斤一萬
我這個年代的人,可能都聽過一句減肥廣告的口號:「瘦一公斤一萬元。」是不是真的無從得知,但看來怵目驚心,人肉市場秤斤論兩是門好生意,變胖像是罪過,想瘦身得付出昂貴的代價,
肥胖在醫學上,以數字來測量定義並不困難,BMI、腰圍、體脂肪率,而各種身材放到不同的時代和文化的審美觀裡,環肥燕瘦各有所好,但令人總心懷罪惡感的是,胖常被與某些不道德隱隱連結:希臘喜劇裡胖子貪吃又笨拙、暴食名列天主教裡的七宗罪。就連被視爲相對寬容的佛教裡都有這樣的故事:有天釋迦牟尼對喘吁吁地來請教佛法的波斯匿王說:「您太胖了,當食知節量,才能安消保壽。」
好吃懶做是肥宅身上撕不掉的XXL標籤,胖似乎是因爲不知剋制、四體不勤,但現代許多研究帶來相反的結論,勞動階層高熱量低成本的食物、不正常的生活作息並不是因爲他們懶惰,而是需要勤奮工作;再者帶來肥胖體質的可能是演化中的「節儉基因」,食物不足無法一日三餐的遠古人類,需要盡所能以脂肪保存熱量度過飢餓。
愛吃該是人類天生的慾望,例如過去有一減肥藥物,原先治療藥癮與酒癮之用,被轉作爲抑制吃食的癮頭;但醫學的發展,竟然似乎能抹去這樣生物的本能,現在最流行的新型瘦瘦針,除了增加飽足感與抑制食慾,在腦部核磁共振研究裡發現,藥物改變了大腦看見薯條、蛋糕時的反應,大腦不再興奮,也就難以提起食慾。
原始本能、生物儲存能量的天性、文化道德里的負面原罪,如今都可以被每週打一針幾毫克解決,看着自己隆起的小腹,我也忍不住嘗試了這科技黑魔法,前兩天微感噁心腹脹,便秘至第三天才排氣,接下來真的每週瘦了一公斤。
褲子愈來愈鬆,向下滑落,臉亦變得骨感,卻也隱隱感到不安,好像運動時容易疲憊,食物與其他鮮豔欲滴的事物都不再令人垂涎,參加宴飲時早早投降離席,就算沒有食慾也要勉強吃下基本熱量與蛋白質。
體重計上來回的數字,不只是物理上的重量,也左右擺盪着心情、飲食日常,甚至別人與自己對身體的評價,我們的血肉之軀,不知何時才能不再被置放在人肉市場上,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