箝制公民參與、環委遴選失衡 環團怒轟環評失去公信力
近期中火二期燃氣、七接、高鐵延伸宜蘭等重大開發案相繼快速通過環評,引發外界質疑制度淪爲行政程序過場。立委陳昭姿昨舉行「環評實務問題與制度改革公聽會」總體檢。環團直指現行環評制度箝制公民參與、環評委員遴選偏重環境工程背景,讓環評制度失去公信力。
陳昭姿指出,今年五月二十六日立法院已針對公民參與問題作出三項附帶決議,明確要求開發單位在環評會議中須回覆公民提問,並重視受影響居民與環團的發言權益,環境部長彭啓明在答詢時,也承諾檢討相關辦法,要求環境部徹底落實。
監督施政聯盟召集人陳椒華指出,自從二○一九年張子敬出任環保署長後,環評審查方式出現重大轉變,開發單位已不再需要回應公民的提問。她質疑,若公民意見被排除在外,如何稱得上「實質審查」?又如何釐清環評書中可能存在的造假或爭議?
南部反空污大聯盟召集人洪秀菊痛批,環境部早已淪爲開發單位的「門神」。她以自身家鄉大林蒲的洲際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七接)爲例,在環評調查資料不實、不完整的情況下,環境部仍強行通過環評,甚至允許事後再補做調查,形同「學生考試不及格卻照樣發畢業證書,畢業了再補考」。
環境部環境保護司長徐淑芷表示,爲落實公民參與與審查透明,今年七月起試行旁聽與發言新制,開放二十位民衆全程參與,並可登記發言提問,也要求環評主席與開發單位迴應。而在九月一日新任環評委員上任時,亦向委員說明民衆參與機制及審查迴避規範。
不過,公民團體代表及學者質疑,即便新制上路,仍有開發單位以「綜整回覆」的方式模糊焦點,或實問虛答,呼籲新任環評委員應更嚴格執行相關規定,確保開發單位確實迴應民衆的疑慮,且中央與地方的環評標準應力求一致,縣市環評也應該徹底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