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蕙仙專欄》美國施壓 非核政策該轉彎了

AIT前後任處長連續「當」民進黨的能源政策,臺灣的能源政策或許真有機會轉彎了。圖爲環團呼籲落實非核家園。(蔡佩珈攝)

針對美國在臺協會(AIT)前處長司徒文及現任處長谷立言對臺灣能源政策表達關切,甚至表明,賴清德政府可以選用核電,而美國可以提供協助,行政院長卓榮泰11日表示,臺灣能源需要依賴進口,在「減碳優先、淨零爲目標」之下,不排除採納新的核電技術。

自前總統蔡英文執政後,「臺灣美國商會」連續9年在其年度《臺灣白皮書》中,表達對臺灣缺電的擔憂,而此次是AIT處長首度明確建議臺灣應該使用核電,並且表示美國身爲能源大國,可以也願意提供幫助;谷立言還特別提到,美、日等多個國家都有核能復甦的狀況,臺灣發展AI產業需要有穩定量足的基載電力,那就應該要跟其他國家一樣,使用核電。

民進黨二次執政後,陸續停用核電機組,臺灣最後一個核電機組、核三廠2號機組將在5月17日進入除役,屆時臺灣的核電將全部歸零。在此之前,包括在野黨、能源專家多次要求、請求民進黨政府「刀下留人」,不要走向全面廢核,因爲這將給臺灣的電力供應帶來極大的變數,不利於民生和產業發展。

然而,從蔡英文到賴清德,始終置若罔聞,不肯承諾恢復核電的可能性。即使國民黨日前預告,本會期將在立法院推動《電業法》修法,延長核電廠汰除期限自現行40年延長至60年等,賴政府對非核的態度依然強硬。

如今,卓揆提出了使用核電的三原則,包括「核能安全、社會有共識、核廢料處理無疑慮」,但這只是下臺階罷了,畢竟這三點民進黨政府都不知講了多少遍了,想反核的時候是擋箭牌,不想反核時就可拿來當作護身符,只要表明核能已符合這三點,就可以使用啦。

有關新技術,如果卓榮泰說的是「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興建緩慢且昂貴,對解決電力不足的臺灣緩不濟急;如果是重啓核四或是核一至核三延役,爲滿足卓揆的三原則,本來就會需要投入大量新技術和新設備,所以要說需要採納新核電技術,也不爲過。

由此,倒是衍生了兩個新的議題。第一,自從賴政府拱手讓臺積電對美大放送後,很多人擔心,臺灣對川普政府已沒有談判的籌碼,但若是賴政府決心恢復核電,從已經送到美國的核四燃料棒到核一、二、三的各種設備更新,肯定有無限商機。臺灣的核能專家夠多,賴政府可以仔細部署,與有心想要「協助臺灣」的美國好好談談。不過,拜託政府千萬不要再「美國一個口令、臺灣一個動作」,對老美照單全收,半點主見和主張都沒有。

第二,在野黨必須要監督賴政府,不要讓核電復興又養出一批如綠能蟑螂或是專賣貴電給臺電的吸血鬼。

總之,AIT前後任處長連續「當」民進黨的能源政策,最不疑美的賴政府這回恐怕是不能也不會當耳邊風的,臺灣的能源政策或許真有機會轉彎了。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