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蕙仙專欄》電價今年真能不漲嗎
總統賴清德日前在臺南與產業座談。圖/總統府
賴總統日前在臺南與產業界座談時表示,如果大家支持補助臺電1千億元,那就可以不漲電價。賴清德說的很明確,是希望「今年」不漲電價,至於明年、後年……,他沒把話說死,後續如何,大家走着瞧。
前總統蔡英文上任前曾誇下海口,推動非核家園,10年內不漲電價,但蔡英文8年任內,電價調漲4次、漲幅35%,比前總總統馬英九時期的23%多了12個百分點。因此,即使後來改成比較保守的說法是「10年不『大漲』電價」,蔡英文也明顯跳票了。
賴清德記取教訓,手段更見技巧。第一,死纏爛打,臺電補助就是要不斷搬上桌,連因應川普關稅的特別預算都少不了這1千億的補助,皮厚心黑,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第二,不做長期承諾,1次只管1年,這樣日後就不會一再被檢驗。能源攸關臺灣的長期發展,賴清德用鋸箭法,只圖應付眼前危機,不管長遠,這比蔡英文當年那句「2024年以後不關我的事了」,還要更不負責。
企業重視長期規畫,豈會只看今年1年電價漲不漲就做出重大投資決策?賴清德跟廠商座談,只敢說今年不漲電價,要如何讓企業安心?
根據臺電最新公佈的財務月報,今年3月虧了68.5億元,總計今年第1季虧損已超過240億。因此,就算1千億元補助真的到位,確實也只夠應付今年的虧損。然而,賴清德強調今年不漲電價的說法卻未必真能貫徹,更何況他去年上任後電價已經漲過一波。
截至2024年,臺電的累計虧損已突破4200億元,負債比高達92%,財務壓力極爲巨大。其實,賴政府未來的挑戰不只是電價,電力能否充分供應民生與產業所需都充滿變數。
首先是核三廠2號機將在5月17日除役,至此,臺灣3座核電廠的發電機組全部停止運作,民進黨倡議了30年的「非核家園」終於實現,賴清德必將留名青史。但他馬上要遇到的現實問題是,核三廠2號機停止後,減少的4~5個百分點電力,要從哪裡補?
2024年10月,核三廠2號機曾進行爲期41天的大修,期間核電歸零,當時燃煤加燃氣發電至少在84%以上,在這段東北季風強盛時期,再生能源最多也僅佔16%,核三廠2號機5月除役時是東北季風最弱時期,儘管有陽光助陣,但也進入夏季用電高峰,令人擔心屆時供電是否能穩定。
民進黨政府當然知道廢核後一定會有缺電的問題,因此投機取巧,臺電決定將大林5號機及興達1號機除役不拆除,改爲緊急備用機組;同樣地,中火二期6部舊機於2035年除役也是暫不拆機組,而改爲備用。事實上,核二、三廠的4部機組都是除役後不拆廠。
其次,賴政府已決定參與美國阿拉斯加天然氣開發及採購,屆時不知還要多花多少錢,不只臺電,連中油都剉咧等,幾個1千億元的補助也不夠,電價還能hold多久?
第三,臺電預計在7月首度推出「低碳電力RE30」,說是增加中小企業購買綠電的機會和選擇,但RE30不是綠電是灰電,根本就是RE100力有未逮的半吊子,無助於臺灣企業應付歐盟碳稅,更會引發國際對臺灣企業「漂綠」的疑慮,並不可取。
除役不拆機組、RE30換RE100,這些做法都很罕見,可見民進黨政府的電力政策有多麼心虛!執政如此投機,真會害慘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