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蕙仙專欄》解電荒 核電研新用舊
823重啓核三公投後,國際「返核」步伐並未停歇,賴總統也鬆口表示不排除可以接受新核能。(本報資料照片)
英國政府15日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將於16日前往英國進行國是訪問,兩國將簽署一項加速核能發展的新協議;英國首相施凱爾表示,英美兩國將開啓「核能的黃金時代」。
另一方面,歐盟(EU)最高法院日前駁回奧地利針對核能不能做爲永續能源所提出的上訴,意即,歐盟執委會(EC)對核能投資授予「永續金融標籤」的決定,將可繼續執行。在此之前,2024年發電量中有24%來自核電的歐盟執委會,通過2410億歐元(約新臺幣8.4兆)的歐盟各國擴展核能計劃,其中包括360億歐元將用於延長現有核反應爐使用壽命。
823重啓核三公投後,國際「返核」步伐並未停歇,賴總統也鬆口表示不排除可以接受新核能。於是,核安會日前表示,將於2026年將啓動規模1億元的「低碳及高能量密度的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研究計劃」,並建立國內SMR證照申請路徑及審查程序;據瞭解,這筆預算已編列在日前行政院送往立法院審查的11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中。此外,還將規畫涵蓋SMR與微型反應器(MMR)安全技術的4年中長期計劃,並將經費擴大至8億。
賴政府終於啓動談了許久的SMR、MMR研究計劃,這當然是好事,只不過,若是僅僅想以幾億經費所進行的相關研究計劃,來回應產業、外資及民衆對臺灣缺電的疑慮,恐怕還遠遠不夠。儘管不會出現爐心融毀的安全設計以及核廢料更少的SMR適合臺灣,也是許多人的期待。但是,別說臺灣纔要開始研究,曠日廢時不知何時才能看到成果,即使是早已投入的國際大廠,如奇異公司和西屋等表示,預計最快的商轉時間是2030年。
秉持賴清德總統再三強調的「安全考量」,臺灣總要在商轉後看看別人用的怎麼樣、沒問題了,纔會在一段時間後正式引進吧,加上裝機、試運轉等流程,如果每個環節都順利,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預計,SMR最快在國內也要到2032年才能正式使用。
然而,面對三天兩頭出事的火電機組,以及再生能源進度嚴重落後的現實,誰能想像,臺灣還要再等上7年、8年,才能見到核電加入紓解供電荒?在這過程中,如果政府不啓動既有的核電機組延役,讓電力續命,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對低碳電力要求日高之下,臺灣不但電不夠,且8到9成是火力發電,恐怕企業早就逃之夭夭,臺灣用不了那麼多電力,大概屆時SMR、MMR也不必上線了
包括美、英、日、法等超過30個國家,在COP29提出「2050年前將全球核能發電量提升3倍」的共同目標。對此,這個月初,在倫敦舉行了「世界核能研討會」(World Nuclear Symposium),會中達成的結論指出,如要達成上述目標,只靠新建電廠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善用現有核電資產,做法包括延長使用壽命、重啓停用機組,以及提升效率等,也就是透過科技創新及設備更新,將現有核能設備的價值與潛力予以最大化。
除了進行SMR等新核能的研發,若真有心想解決電力問題,賴政府別忘了核一、核二、核三,乃至於萬事俱備的核四,都還可以爲供電繼續效力;老兵不老,廉頗猶能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