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蕙仙專欄》AI藍圖 臺灣電力夠嗎?
想要發展AI,賴政府必須先確定電力夠不夠?圖爲林口發電廠。(臺電提供)
賴總統在國慶日演說中提到,爲因應數位化時代來臨,將推動「AI新十大建設」,這是賴清德連續第2年在國慶演說中聚焦強化AI投資,可見他對AI發展的重視。事實上,行政院於2021~2025年間覈定的「智慧國家方案」中,就是以AI推動與算力需求作爲產業創新、提升數位科技的基礎。
但遺憾的是,全球AI產業龍頭的輝達在臺北設立海外企業總部,用地卻遲未搞定。臺北市政府13日發函新光人壽提出「合意終止契約」,而新壽則籲請北市府依約啓動協調機制,希望能夠尋得最佳方案。換言之,地上權卡關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如果連輝達主動要在臺北成立海外總部都辦不到,那麼,賴清德說再多有關AI的投資和願景,恐怕都難有說服力和吸引力。
事實上,除了中央與地方齟齬不斷、政策落實不易之外,民進黨政府想讓臺灣成爲AI研發和製造中心,還有一個更大的困境,就是電力不足。以輝達爲例,日前《經濟學人》刊登了一篇〈電力短缺或將阻礙輝達崛起之路〉的評論,該文主要是針對美國電力供應的能量,預測輝達榮景可能的侷限。
文章指出,從2024年2月到2026年2月間,輝達在美國安裝並運作的晶片將使美國的電力需求增加25GW,這相當於2022年美國所有公營電廠新增產能的兩倍,而這還不包括輝達計劃推出的下一代Rubin晶片,和AMD等競爭對手銷售的AI機架,以及電動車等耗電產業對電力的高額需求。
因此,專家預估,即使晶片的能源效率提高,到2030年,美國仍將出現17GW潛在的電力缺口;如果晶片能源效率無法提高,則缺口更將高達62GW。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Meta執行長祖克柏等科技巨頭都不斷強調一件事,AI發展真正的瓶頸,不是GPU的算力不足,而是電力不夠。換言之,當人們說「算力即是國力」時,更應瞭解,沒有電力就沒有算力。
正因體認到AI發展與電力之間的密切關係,中國大陸採取了AI產業與電力產業同軌推動的政策,深度融合AI產業與能源產業,不斷夯實算力與電力協同發展的基礎。在大量投資下,預計中國大陸2025年的發電量將達到10.6兆瓩,美國則爲4.1兆瓩,連中國大陸的一半都不到;美國電網的效率也遠遠比不上中國大陸,川普總統就曾沮喪表示,電網老舊拖累了美國的AI發展。
《Fortune》雜誌更引用專家的話警告,脆弱的美國電網已經讓中美之間的AI競賽提早結束了。這話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可見電力供應對AI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美國區域電網的備轉容量率通常是15%,幾乎沒有餘力滿足AI基礎設施帶來的額外電力需求;中國大陸的電力供應則長期保持在需求量的兩倍以上,因此,AI數據中心不會對電網的穩定構成威脅。
臺電近5年備轉容量率平均爲12.9%。臺電日前表示,2025至2029年,夜間備轉容量率僅6%~7%。以這樣的電力供應能力,臺灣想要發展AI,挑戰實在不小。畢竟算力的計算單位早已從每秒浮點運算次數(FLOPS)變成了電力GW,也就是有多少電力才能支撐多少算力。所以,想要發展AI,賴政府必須先確定:電力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