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逃川普關稅重擊 BBC:臺灣、南韓這產業受創深

美國總統川普再啓貿易戰,聲稱目的是爲了把製造業帶回國內、縮小貿易逆差,卻引發全球供應鏈動盪。(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再啓貿易戰,聲稱目的是爲了把製造業帶回國內、縮小貿易逆差,卻引發全球供應鏈動盪。過去爲避開對中關稅,許多美企將產線轉至印度、越南與泰國,如今也遭殃。臺灣與南韓股市雙雙下挫,蘋果、輝達等企業恐面臨更高供應鏈成本。

BBC報導,當美國總統川普啓動他的貿易戰時,他表示目標是把美國的工作與製造業帶回國內、減少貿易逆差,併爲在全球競爭的美國企業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但經過數月談判,許多國家拒絕接受美國的要求,川普的策略也轉向更具懲罰性。美國企業對此早已有經驗。

雖然細節仍不明朗,但從蘋果到輝達等美國企業,未來很可能得爲其供應鏈支付更高成本,這些企業仰賴亞洲多國供應關鍵零組件,並在當地組裝產品。現在,他們得自掏腰包,爲iPhone、晶片、電池與其他支撐現代生活的無數微型零件負擔成本。

對亞洲各國而言,這不是好消息,這些經濟體仰賴出口與外資致富,無論是日本汽車、南韓電子產品還是臺灣晶片。

對於高端製造業而言,局勢更爲嚴峻。全球超過一半的晶片、特別是高階晶片都來自臺灣,而臺灣如今也被課以20%關稅。

晶片不僅是臺灣經濟的命脈,也對美國維持對中國的科技優勢至關重要。如今,這筆關稅也將轉嫁至美國企業,例如輝達(Nvidia)就必須爲使用臺積電製造的先進晶片,支付高額進口稅,才能搭載在其AI產品上。

或許川普關稅政策下最大的犧牲者,將是亞洲的電商巨頭,以及那些仰賴中國賣家與平臺的美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