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價下跌致奶企業績下滑,中上游格局正在改善,出海成破局之道
文丨何豔
編輯丨謝長豔
“向後看,飼料價格自2022年年底已開啓下行階段,國際奶類價格上漲與下游需求持續修復有望提振國內生鮮乳價格,上游養殖困境將過。”
A股及港股乳企陸續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雖然披露公司家數行業佔比並不高,但多數乳企卻陷入虧損或呈現淨利潤下滑狀況。而這爲數不多的幾份業績預告也成爲率先窺視行業現狀的一面鏡子。
據本刊不完整統計,目前已有6家乳企披露業績預告。從業績預告情況看,今年上半年,天潤乳業、莊園牧場、麥趣爾、澳亞集團均出現虧損,皇氏集團雖保持盈利,但淨利潤預減,乳企妙可藍多同時保持淨利潤爲正且實現同比正增長。
梳理幾家公司業績變動原因,上游供需失衡、乳價下跌等成爲乳企業績下滑的關鍵詞,而營銷策略是否得當,銷售費用控制是否合理也成爲乳企業績分化的一大原因。
供需失衡奶價大幅下跌
上游困境已過 中游議價權增強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2024年6月生鮮乳月度均價3.30元/公斤,環比下跌0.53%,同比下跌13.55%。事實上,自2021年9月以來,我國原奶價格就經歷了顯著回調。因供給提升,需求走弱,奶價持續下行。
根據農業農村部公佈的2024年5月的鮮活農產品供需月報,國內原奶供過於求情形仍在持續,牛奶原奶收購價格已連續27個月同比下降,下降持續時間爲2010年以來最長的一次。
在7月初舉辦的2024中國奶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透露,2024年牛奶原奶過剩的情況較2023年更爲嚴重。
而國家奶牛體系監測到2024年5月公斤奶利潤爲奶牛體系記錄以來首次爲負,行業虧損面超過80%。
今年上半年,下游乳企協同上游養殖企業都在推行去產能計劃。比如寧夏奶牛數量已從2023年底的91萬頭下降至2024年5月的81萬頭,河北、山東等主產區也都有進一步減產。此外,大型牧業集團到6月份已淘汰成年母牛近5萬頭,全羣10萬頭。2024年以來,生鮮乳產能去化初見成效,3月份至今,全國每天消減近4500噸原奶,合計15萬頭泌乳牛。
2024年7月中國奶業發展戰略研討會反饋,2024年上游產能增長率需達到-5%才能緩解產能過剩,結合乳企調研反饋,據東吳證券食品飲料分析師孫瑜表示,預計2025年原奶有望實現供需平衡。
當前,上市乳企盈利狀況堪憂已成爲行業共識,而從已發佈業績預告的6家乳企來看,含有上游養殖業務的乳企虧損情況更爲承壓。
比如,莊園牧場今年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虧損7000萬元-9500萬元,相較去年同期虧損2016.33萬元,增長了約5000萬元以上。
莊園牧場將業績下滑原因歸結爲三點。第一,報告期乳製品供給不斷擴張,終端消費市場需求放緩。第二,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公司投入持續擴大,銷售費用同比增加。第三,報告期公司整體成本上升及毛利下降幅度較大。
據莊園牧場2023年年報,截至2023年末公司分別在甘肅和陝西擁有運營中的標準化奶牛養殖場共6座,存欄奶牛21670頭(其中成母牛10792頭、育成牛7598頭、犢牛3280頭),存欄牛隻數量較2022年年末的20402頭提高6.22%。
同樣,天潤乳業預計2024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爲虧損2600萬元至3100萬元。究其原因,天潤乳業表示,預告期內,我國乳製品市場消費需求不振,同時奶源供應過剩,呈現供需不平衡的狀態,原料奶和牛隻銷售價格仍持續下行。與上年同期相比,公司在預告期內一是加大對低產奶牛及公牛的處置力度增加虧損;二是根據會計準則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和生物資產減值準備;三是合併新農乳業增加虧損。
天潤乳業2023年財報顯示,公司在牧場管理方面,擁有天澳牧業、沙灣天潤、天潤烽火臺、天潤沙河、天潤北亭、芳草天潤、巴楚天潤、新農乳業牧業分公司、託峰冰川9家奶牛養殖企業共計26個牧場。
港股上市公司澳亞集團的虧損額則更大。作爲奶牛牧場運營商,澳亞集團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山東及內蒙古擁有並經營11個大規模現代化奶牛牧場。
澳亞集團預期截至2024年6月30日,6個月將取得綜合虧損淨額約人民幣6億元至人民幣7億元,而上年同期虧損淨額則爲人民幣3.1億元。
公司早在2023年財報中就曾表示,“面對原料奶供過於求、價格下跌及成本上升等多重困難,中國奶牛養殖行業處於十多年來最困難的境地。”
實際上,近三年,上游養殖面臨了較大的利潤增長壓力。奶 牛養殖牧場在華北、華東地區分佈相對集中,行業利潤受飼料成本上行和生鮮乳價格下行雙重擠壓,增長壓力較大。一方面,飼料成本佔奶牛養殖成本的60%—70%,2020年—2022年以玉米和豆粕爲代表的飼料價格上漲且維持相對高位,帶來較大的養殖成本壓力;另一方面,伴隨奶牛單產與飼料轉化效率提升,原奶供給較多,而疫情影響下消費需求偏弱,生鮮乳價格下行。
對此,聯儲證券飲料乳品分析師易碧歸分析稱,“向後看,飼料價格自2022年年底已開啓下行階段,國際奶類價格上漲與下游需求持續修復有望提振國內生鮮乳價格,上游養殖困境將過。”
易碧歸進一步分析表示,相較而言,“比對乳業發達國家的產業鏈價值分配(奶農與奶場25%,包裝材料25%,加工企業30%,銷售商25%)來看,我國(奶農與奶場10%,包裝材料30%,奶站15%,加工企業25%,銷售商20%)上游奶農與奶場的保障相對較弱,中游乳企自2008 年起重視上游奶源建設,2018年前後開始重視巴氏奶的佈局,陸續以自建奶站、自建牧場等向前整合的方式,預計已佔得產業鏈利潤的40%左右,疊加近十年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擴大,中游乳企的議價權不斷增強。”
乳企破局之道
營銷、出海成關鍵
專注於奶酪研發、生產與銷售的妙可藍多則成爲此次一衆業績預告公司中的佼佼者。公司預計2024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爲4500萬元至7000萬元,與上年同期275.72萬元同比增加了4224.28萬元至6724.28萬元,同比增長約1532%-2439%。
妙可藍多業績增長的原因中有一點值得特別提及,即“積極推進各項降本增效措施,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同比均有所下降”,相比之下,莊園牧場則表示,續虧的一大原因爲“公司投入持續擴大,銷售費用同比增長”;麥趣爾虧損的一大原因也爲“爲持續恢復市場及抵禦整體市場週期變動,2024年上半年採取了積極市場營銷策略,投入大量的促銷及市場費用導致虧損”。可見,營銷費用已成爲影響乳企業績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今年的奧運會上,乳企也在營銷上下足了功夫。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蒙牛聯合可口可樂作爲奧林匹克全球TOP合作伙伴出現;伊利則成爲2024年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乳製品合作伙伴;君樂寶官宣成爲中國十大國家隊官方合作伙伴;光明乳業、三元食品也分別與中國女排、中國國家舉重隊達成合作。
此外,乳企出海也成爲另一大破局之道。近期,澳優乳業發佈公告稱,其通過全資附屬公司Ausnutria B.V.完成了對Dairy Goat Holland B.V.所持有的Amalthea Group餘下50%股份的全部收購。至此,荷蘭羊奶酪公司Amalthea Group正式成爲澳優旗下全資子公司。
與此同時,澳優的第一大股東伊利,也宣佈在國際化戰略方面更進一步,首家旗艦店正式落戶美國洛杉磯,包括安慕希、優酸乳等核心單品已通過美國FDA審批,同步登陸美國市場銷售。
據券商分析,我國乳企出海主要通過橫向併購進行,標的集中在乳業較發達的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初衷是獲取奶源和先進技術、尋求合作,而非佔領市場。一方面,當下全球乳業面臨洗牌,逆全球化擡頭,優質併購機會愈發稀缺;另一方面,國內乳企在奶源和大包粉的需求減弱,行業處於結構性增長階段,且下沉市場仍有空間。因此,近幾年國內乳業使得剝離海外資產現象頻發,出海再待良機。
聯儲證券表示,參考日本乳企國際化路徑,東南亞市場和差異化產品有跡可循。首先,歐美及澳洲乳製品發展相對成熟,“反向輸出”難度大,因此眼光可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集中。比如,2018年伊利旗下Joyday在印尼上市,安慕希進入新加坡,皆獲得良好反響。其次,做好差異化與品牌化。比如,蒙牛在印尼以艾雪和優益C爲主導品牌,側重低溫酸奶和冰淇淋產品;通過集中推廣,艾雪和優益C品牌知名度及市佔率在短期內急速提升。
(本文已刊發於8月10日《證券市場週刊》。文中提及個股僅作舉例分析,不作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