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觀察:進口牛奶持續價格“內卷”,乳企降本推新破局
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在舉行,共吸引來自12個國家的36家乳企參展。作爲全球乳製品消費和貿易大國,中國市場的點滴變化牽動着國內外各大乳企的戰略決策和業績變化。
在國際奶價波動、國內需求變化、貿易政策調整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下,全球乳業站在了發展的關鍵階段。近兩年,國內奶價持續走低、消費需求放緩等因素齊聚,對大包粉、包裝牛奶等部分種類乳品的進口量有所減少。持續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令相關品牌及進口商的產品售價和利潤極度下壓。有參展商告訴新京報記者,2024年以來,進口牛奶價格下降15%到18%,普通袋裝調製乳粉在線上平臺的投入產出比也有所下降。
面對挑戰,進口乳品企業採取的主要策略是降本增效,維持價格體系,通過佈局“功能”細分新品提升毛利空間。業內認爲,全球乳業短期內挑戰依然存在,乳企在中國市場已經從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轉變。未來隨着生產技術進步,消費者收入提高、消費習慣變化,全球乳製品市場規模還將持續擴大。
12國乳企相聚進博會
進博會期間,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李娜在第七屆全球乳業合作大會上致辭表示,中國是全球乳製品生產、消費和貿易大國,貿易伙伴現已拓展至56個國家和地區。本屆進博會共有來自12個國家的36家乳企參展,包括瑞士雀巢、美國美贊臣、丹麥阿拉福茲、新西蘭恆天然等。與此同時,中國乳企也在積極融入國際市場。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乳製品市場總規模達到5000億元人民幣,乳製品進口金額達到122億美元,佔全球乳製品貿易額的10%。另一方面,2023年中國乳製品人均年消費量摺合生鮮乳41.3公斤,比2012年增長33%,僅佔全球乳品消費水平的1/3,未來增長潛力巨大。有機構預測,2024年全球乳製品市場規模將達到6200億美元,中國將繼續保持全球乳製品重要消費市場的地位。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吉思德閣在本次論壇上表示,中國已成爲澳大利亞最大的乳製品出口市場。2023年,澳大利亞有一半以上的牛奶和奶油製品出口到中國,這不僅關乎兩國貿易,也關乎兩國的夥伴關係。
新西蘭初級產業部中國關係副部長歐陽夏稱,自50多年前第一個新西蘭乳製品代表團訪華,新中關係及乳製品貿易對於兩國經濟和人民都具有重要意義。如今,中國是新西蘭乳製品最大出口國,每年約有35%的乳製品進入中國市場。同時,新西蘭也是中國進口乳製品的最大供應商,進口份額佔比將近50%。根據國際標準,中國乳製品消費量仍然偏低,隨着國民收入增長以及消費者從喝奶向吃奶轉變,預計未來10年中國乳製品消費量會持續增長。
進口牛奶增速放緩
眼下,部分進口商正在經歷需求放緩、價格“內卷”、利潤壓縮等挑戰。第六屆進博會期間發佈的《中國乳製品進口情況報告》顯示,2013年—2022年,中國乳製品進口額年均複合增長率爲7.6%。自2022年起,我國乳製品進口增速開始放緩。具體而言,我國包裝牛奶、酸奶等進口液態奶的需求下降,乳清粉、嬰幼兒配方奶粉、蛋白類、奶酪等深加工產品的進口量仍保持增長。
2023年以來,由於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我國進口乳品行業出現量價齊跌的現象。2024年上半年,我國共計進口各類乳製品131萬噸,同比減少15.6%;進口額54.35億美元,同比下降22.4%。進口量較大的幾類產品中,大包粉進口38.3萬噸,同比下降20.7%;乳清類產品進口29.5萬噸,同比下降11.6%;包裝牛奶進口20萬噸,同比下降24.3%。
這一趨勢也體現在國內外乳企的財報中。2024財年,佔恆天然營收份額超六成的原料業務,營收下降約13.25%。其中,大中華區該業務收入爲35.93億新西蘭元,同比下降約19.08%。恆天然在財報中稱,2024財年,其原料主要進口地區的需求出現波動。2023/2024產奶季初期,恆天然曾預測其每公斤乳固體價格在7.25新西蘭元至8.75新西蘭元之間,然而由於中國對全脂奶粉(大包粉)的進口減少,最終該價格爲每公斤7.83新西蘭元。
由於旗下“德亞”牛奶營收佔比接近八成,受進口牛奶量價齊降等影響,“進口食品第一股”品渥食品近兩年業績表現持續低迷。2023年,品渥食品營收下降27%至11.23億元,淨利潤下降754.87%至-7337.08萬元。2024年前三季度,其營收下降26.01%,尚未走出虧損陰影。
市場售價持續“內卷”
與如今的境遇相比,進口牛奶在我國經歷過較長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中國奶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2019年,我國液態奶進口量從19.48萬噸增長至92.43萬噸,年複合增長率達29.62%;進口額從2.75億美元增至11.6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27.15%。2021年,我國液態奶進口量爲129.6萬噸,同比增長20.90%。
一位澳大利亞牛奶進口商告訴新京報記者,大約10年前,進口包裝牛奶、成人奶粉等乳品隨嬰幼兒奶粉代購興起而大量進入中國市場。當時一盒進口牛奶在中國市場的售價大約10元,如今還是10元,但成本結構不能同日而語,利潤一直被稀釋。這主要源於國內奶價持續走低、終端需求增速放緩,國外奶源價格優勢不再。
品渥食品在2024年半年報中提到,進口乳品量價齊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國際奶價波動、國內需求變化、貿易政策調整等。乳製品需求增長放緩及國內原料奶階段性過剩,進一步擠壓了進口乳製品的銷售空間。
加拿大展商Saputo乳業市場部總監陸瀾告訴新京報記者,其公司在中國市場主要運營包裝牛奶和奶粉,2024年的一個明顯感受是,產品售價極度下壓,降幅約5%到8%,很多進口品牌利潤被稀釋或處於虧損狀態,這主要源於國內奶源產能過剩及終端需求放緩等因素。
品牌間競爭壓力也一直存在。陸瀾坦言,目前進口牛奶價格“內卷”到了“無底線”的地步,引流和拉新成本卻在不斷上升,企業被動承受損失。“以我們的藍袋奶粉爲例,以往在電商平臺的投入產出比可達到1:15或1:20,如今在新平臺只有1:5。”此外,進口乳品受供應鏈限制,創新速度比不上國產品牌,沒有新品,僅靠舊品維持,意味着產品毛利空間有限。
上述市場情形甚至影響了部分外資品牌的推新計劃。澳大利亞展商JAT集團總經理李欣鵬告訴新京報記者,其公司主要向中國市場出口乳鐵蛋白粉等營養補充劑,產品毛利沒受太大影響,但拓展成人配方、兒童配方品類的計劃受當前市場環境影響已經擱置,公司決定暫時專注膳食補充劑賽道。
進口品牌創新突圍
“我們不是特別大的乳企,目前成本已在極度壓縮。如果明年價盤擡不起來,進口乳品商就會很難。” 陸瀾說,面對當前挑戰,公司主要採取的策略是降本增效,梳理渠道維持價格,同時推出新品以拉回顧客,提升產品毛利。本屆進博會,Saputo乳業展出了多款具備細分“功能”的成人奶粉,並計劃明年佈局兒童奶粉。
本屆進博會上展出的進口創新乳品。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攝
儘管原料業務尤其是大包粉產品暫時受到中國市場需求影響,但恆天然餐飲服務業務依然在華保持強勁勢頭。2024財年,恆天然大中華區餐飲服務業務營收爲23.77億新西蘭元,同比增長約7.46%。以此計算,大中華區在恆天然餐飲服務業務的營收佔比超過58%,且增速遠超集團整體水平。本屆進博會,恆天然帶來安佳焙易稀奶油、風味芝士片等新品,同時針對中老年肌肉和骨骼需求推出營養品。
雀巢集團大中華區副總裁方軍濤在本次全球乳業合作大會上表示,當今乳業面臨一定挑戰,但乳企都在各自尋找辦法,雀巢也是如此。站在產業發展關鍵階段,業內要有兩點共識,一是良性競爭,二是通過綠色管理等手段,促進產業鏈健康有序發展。中國乳製品行業過去經過飛速發展,無論產量還是人均消費量仍有很大空間,“以前是以量取勝,現在是以質取勝,考驗各個企業的創新、可持續能力。”
李娜認爲,當前全球乳製品行業發展是挑戰和機遇並存。短期看,全球原材料價格波動、氣候變化、庫存高企,挑戰性因素仍然存在。長期看,隨着生產技術進步,消費者收入提高、消費習慣變化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全球乳製品市場規模還將持續擴大。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編輯 李嚴
校對 柳寶慶
來閱讀我的更多文章吧
郭鐵
新京報記者
記者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