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執筆繪共 浙江林業二十年“兩山”答卷

原標題:萬山執筆繪共 浙江林業二十年“兩山”答卷

山林蒼翠,溪澗奔流。二十年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之江大地破土而生,如星火燎原,重塑了浙江人對青山的認知。當生態資源轉化爲發展動能,連綿羣山間正書寫着新時代的“山鄉鉅變”。

在浙江林業戰線,一場以林爲筆、以山爲卷的共富實踐悄然鋪展——當林業從單一的生態屏障躍升爲共富引擎,那些曾被大山阻隔的村莊,如今正沿着蜿蜒的林道,走出產業興旺的康莊坦途。在淳安的標準化林場、磐安的千年藥香裡、松陽的智慧藥谷中,我們看見森林的饋贈如何轉化爲百姓口袋裡的真金白銀,更看見一條具有浙江辨識度的林業共富路徑正漸次清晰。

淳安:基建“造平臺”,荒山變成“共富地”

燕山林場的盛夏,芍藥與黃精在濃蔭下舒展枝葉,單軌運輸車沿山脊滑行運送肥料,監控探頭靜靜守護着這片省級林業標準地。這片近600畝的林地,是淳安國家儲備林改革的縮影。面對社會資本“不願上山”的難題,政府參照工業“三通一平”模式,投入資金建設林道、水池、管理房等“七有”基礎設施,再將建成區整體移交村集體——企業得以“拎包入駐”,村集體則以固定資產入股享受分紅。臨岐鎮人大主席胡奕峰點明關鍵:“過去企業嫌投入大、週期長不願上山,如今基礎設施政府扛,他們只需專注生產”。

資源盤活激盪共富活水。在裡口村示範基地,村集體通過租金、務工、分紅“三重收益”年增收超300萬元;全縣國儲林項目流轉林地33.41萬畝,5.15億元流轉資金惠及千村萬戶,大墅鎮農民方建旗笑着算賬:“荒山流轉有租金,巡林護林拿工資,年終還能分紅”。

林下經濟的“聚寶盆”效應更催生新業態:梅花島變身網紅打卡地,50畝梅林去年吸引遊客20萬;中藥材加工車間裡,千島湖美譽藥業的工人們將“淳六味”道地藥材分裝發往全國,產業鏈條從林間一路延伸至市場終端。

磐安:科技“賦循環”,青山織就“金銀網”

磐安大盤山自然保護區,濟佰川的仿野生靈芝在腐木上自然生長。“不用農藥化肥,全靠腐木養分。”濟佰川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鮑佳進介紹,野生品藥效成分含量是大田種植的10倍,每斤價格可達千元。這種“森林種植法”去年登上央視,因其對溫差、溼度的嚴苛要求,成爲磐安“道地藥材”的金字招牌。

十公里外,“山之舟”智慧菌菇方艙共富基地正上演“機械革命”。9座智能化方艙內,傳感器實時調控溫溼度,二氧化碳監測屏閃爍微光,手機一點千里之外就能調溫控溼。這套與科技公司聯合研發的系統,讓菌包生產效率飆升十倍——4人日產萬袋,堪比過去30人勞力。

山之舟生態農業公司總經理包金亮表示,“菌包生產分包給農戶,他們管護輕鬆,收入翻番。”

與此同時,菌渣循環——餵養高蛋白獨角仙,蟲糞反哺黃連種植,一條“林—菌—蟲—肥”閉環讓荒廢毛竹山重煥生機。數據印證蛻變:磐安全縣林下經濟產值破9億元,5.8萬畝林地變身“聚寶盆”,2.5萬農戶戶均增收2400元。

松陽:協議“保鏈條”,單產升級“聚寶盆”

走進松陽象溪鎮南坑源村,山風裹挾着草藥的清冽氣息撲面而來。層疊的樹林下,黑色無紡布袋整齊排布,袋中三葉青藤蔓纏繞——這是被譽爲“植物抗生素”的金線吊葫蘆。曾因缺乏產業而略顯貧瘠的村莊,如今因“江南藥谷”的崛起重煥生機。

“種下去不怕爛手裡,企業兜底收購,農戶吃下定心丸。”南坑源村黨支部書記蘭金連揭開“江南藥谷”的共富底牌。面對三葉青三年生長週期風險,松陽促成貝尼菲特等6家企業簽訂託底收購協議,政府配套“乾旱險”,降低農戶與企業風險。有協議“託底”情況後,“藥谷”並未安於現狀,更是以輕資產模式破題:企業、研究院提供菌種技術,農戶利用閒置山林自主種植,村集體統籌道路硬化、智能噴灌設施。村民藍福金夫婦去年僅勞務費就增收5萬元:“不僅採茶,還能裝袋,收入翻了兩番!”

更妙的是“藥谷”跳出單一種植,產業鏈的“接二連三”——幸福河湖畔的百草綠道串聯起藥膳館、研學基地,2024年引流超10萬人次;三葉青牙膏、面膜等深加工產品即將投產。一條覆蓋“種質研發-智能種植-藥旅消費”的產業鏈已然成型:112萬袋三葉青帶動百餘農戶戶均增收萬元,村集體年增收80萬元。

萬山滴翠,廿載生金。從淳安基建引鳳的“林業標準地”,到磐安技術破局的“仿野生金庫”,再到松陽林旅織夢的“江南藥谷”,二十載“兩山”實踐在之江林海里結出碩果。當林業碳匯交易額突破790萬元,當107萬林農因“千村萬元”工程增收,當三葉青牙膏、竹木砧板等衍生品走向國際市場——這片佔省域七成的莽莽青山,已化作浙江奔向共同富裕的綠色引擎。林間拂過的風帶着梅香,那正是新時代“山鄉鉅變”的芬芳。(吳承宇)

(責編:楊虞波羅、陳鍵)

關注公衆號:人民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