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豐:山水共治繪就生態新畫卷

近年來,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以山水共治爲抓手,全面提升生態屏障質量。如今,一幅山清水秀、生機盎然的生態畫卷正在桔鄉大地徐徐展開。

山林是生態的“綠色屏障”,南豐縣從毛竹林撫育着手,爲山體“強筋健骨”。

走進南豐縣三溪鄉坪上村400畝毛竹撫育現場,作業人員正在對毛竹林進行疏伐,清理林內雜灌與老化竹株,在竹身上標記生長年限,併爲竹株精準施肥。

經過精心撫育,林間通風透光條件大幅改善,新竹平均直徑較往年增粗5釐米左右,竹株分佈密度提升20%,整體長勢呈現健康向好態勢。據悉,全鄉目前共有900畝毛竹高質量發展撫育區。

南豐縣林業局三溪林業工作站站長黃士心表示:“毛竹作爲可再生資源,具有生長快、繁殖快的特點,通過科學疏伐,既能提升林地土壤肥力,增強水源涵養能力,減少水土流失,同時,健康的毛竹林生態系統還能有效固碳釋氧,對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也爲後續發展竹產業奠定了良好生態基礎。”

治山與治水相輔相成。在南豐縣豐江入潭湖水庫的河口處,70畝溼地成爲守護水源的 “天然淨水器”。層層疊疊的美人蕉、黃菖蒲等水生植物隨風搖曳,白鷺、野鴨等鳥類在此棲息。

江水緩緩流過,經溼地自然淨化後匯入潭湖水庫。曾經的張公圍甲魚養殖場,也已華麗變身爲生態溼地,檢測顯示,甲魚塘水的pH值從10降至8左右,達到飲用水標準。

這一系列變化,得益於總投資3200萬元的潭湖水庫水源地保護項目,這個項目預計今年12月竣工,涵蓋風險防護、農田面源污染治理、入庫支流水質淨化及監測監控能力提升等工程。

“通過我們的檢測,該項目的實施,能使入庫支流污染物的去除率達70%,周邊農田污染削減超60%,預期每年可減排化學需氧量約117噸、總磷約2噸、總氮約40噸,這不僅保障了居民的飲水安全,更是探索出了一條‘生態治水、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南豐縣潭湖水庫服務中心工程師吳九龍說道。

爲進一步築牢生態根基,南豐縣打出綜合山水治理“組合拳”。全面落實林長制、河長制,建立動態巡查機制,實現“山有人管、林有人護、水有人治”;大力推進國土綠化與森林質量提升工程,改造低效林;紮實開展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嚴控農業面源和生活污染。

如今,南豐縣林地面積達10.2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8.22%。今年1-6月,全縣空氣質量PM2.5濃度爲14.1μg/m³,全省排名第五;空氣優良天數佔比達96.6%;飲用水水質優良率100%,出境斷面水水質達Ⅱ類標準,多項環境質量指標位居全省前列。(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