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妙筆繪新卷 江瀾新顏入畫來
原標題:生態妙筆繪新卷 江瀾新顏入畫來
生態妙筆繪新卷 江瀾新顏入畫來
——江蘇常州市新北區沿江片區生態修復工作成效
潮涌長江岸,綠染新北灣。在長江奔流不息的千年水脈旁,常州市新北區沿江片區正以山河爲卷、以生態爲筆,書寫着一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長歌。從“化工鏽帶”到“生態秀帶”,從“工業瘡疤”到“文旅明珠”,這片土地用二十年蝶變,織就起一幅“江豚逐浪、綠廊蜿蜒”的生態長卷,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寫下新北註腳。
破繭:從“工業鏽帶”到生態綠廊的涅槃之路
刮骨療毒,破解“化工圍江”沉痾。曾幾何時,沿江48家化工企業密佈,煙囪蔽日、污水橫流。新北區以壯士斷腕的魄力,探索建立“企業退出——生態修復——指標調劑——異地使用”空間補償機制,關停騰退低效化工企業,4000餘畝工業用地重獲新生。如今的江岸邊,取而代之的是300米的生態復綠帶、2000畝的蔥鬱林地,長江常州段生態岸線比例躍居全省第一,2024年江豚重現的鏡頭,成爲生態迴歸最生動的註解。
針腳細密,織就“三生融合”錦繡。從化工企業關閉與廠房拆除,騰退地塊污染調查、評估與治理、權屬調整、生態復綠、評審驗收、財政資金保障“七位一體”生態修復全流程到“空間券”“林券”制度創新,新北區以繡花功夫重構生產、生活、生態空間。837畝“林券”讓綠意跨域流動,755畝化工騰退地化身長三角碳纖維創新中心,土地資源的“騰籠換鳥”,讓每寸江岸都煥發可持續的生命力。
煥新:長江文脈與生態經濟共生的創新實踐
數字賦能,耕地守護裝上“智慧芯”。“天眼衛星”月度監測、“鐵塔鷹眼”實時監控、“空中哨兵”無人巡查、“土地雲倉”智慧選址、“AI解譯”智能分析,新北區用科技織密耕地保護網。自然資源全要素監測平臺讓耕地“非農化”、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無所遁形,2023-2024兩年1.5萬畝耕地淨流入的背後,是“地企雙評”“百千萬工程”“369提升計劃”的創新實踐,更是“藏糧於技”的現代治理智慧。
文旅破題,長江IP唱響“春江曲”。當“常小豚”萌態可掬的形象躍然文創產品,當長江森林音樂節吸引8.5萬樂迷踏歌而來,新北區正將生態優勢轉化爲文化動能。“春江八景”串聯30公里慢行綠道,“賞花觀葉”圖點綴春夏秋冬四季芬芳,萬畝新龍生態林演繹“公園+”經濟,昔日的工業岸線,已成爲年輕人打卡的詩意棲居地。
共享:綠水青山轉化爲民生福祉的新北答卷
開放公園,繪就城水共生秀美畫卷。5.79平方公里免費開放區年迎客超500萬人次,“德勝島”福堤漫步、綠堤觀鳥成爲市民日常。從“生產岸線”到“生活岸線”,新北沿江用生態空間重構城市品質,讓“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爲現實版“春江花月夜”。
稻香公園,沉睡土地重現膏壤新耕。編制常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區規劃,低效閒置地塊規劃爲“稻香公園”,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深入推進沿江片區國土空間綜合整治,通過三年時間推進土地整治、土壤改良、生態修復等工程,形成7000畝高標準農田,實現新增耕地3000畝,有效促進村集體壯大、農民增收。
江風拂過新北岸,綠潮涌動萬象新。在這裡,每一株蘆葦的搖曳都是生態文明的律動,每一寸復綠的岸線都在講述“兩山”轉化的故事。新北沿江的實踐證明:守護母親河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生態賬與經濟賬無需取捨,自可兼得。當長江之水浩蕩東去,這片土地正以綠色爲底色,書寫着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薛學虎、蔡劍、周錚、儲燾)
責任編輯:小云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