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生態爲筆繪新卷 綠色動能啓新程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趙玉梅

民樂縣錨定生態安全屏障核心定位,以生態修復、產業升級、制度創新爲三大支柱,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體系,深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徑,讓綠色成爲縣域發展最鮮明的底色,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

生態修復:築牢立體綠色屏障

通過實施“林地+草地+溼地”三位一體生態修復工程,民樂縣勾勒出層次分明的生態空間畫卷。目前,全縣林地面積達62.71萬畝、草原86萬畝、溼地13.11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至16.5%,草原植被蓋度達63.2%,一道橫亙戈壁的“綠色長城”已然成型。

城鄉生態宜居水平同步提升: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8%,4個省級綠化示範村串點成線,繪就城鄉交融的生態圖景。創新推出“五關三檢”智慧監管體系,讓生態保護更精細——80萬株義務植樹存活率高達98.6%,實現從“植綠”到“護綠”的治理升級,爲生態基底裝上“防護盾”。

綠色產業:激活“兩山”轉化效能

聚焦“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碳匯交易”複合產業鏈,民樂縣蹚出特色綠色發展之路。48家林業專業合作社帶動1萬畝林下經濟發展,板藍根、馬鈴薯等矮杆作物畝均增收3000元,“林下種植+林產品加工”完整產業鏈初具規模。

生態旅遊煥發活力。濱河九糧液生態文化旅遊區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集羣化發展的林家樂創造就業崗位2000個,生態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2億元。同時,林業碳匯交易順利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完善,讓“綠水青山”持續轉化爲推動發展的“金山銀山”。

機制創新:夯實生態治理根基

“林長+檢察長+警長”協同機制落地見效,421名各級林長累計巡林4870次,解決涉林問題187件,問題解決率達92%,“網格化+信息化”監管網絡實現全域覆蓋。林地矢量數據庫建成投用,“一張圖”動態監管讓資源保護更精準高效。

改革賦能生態發展。在豐樂鎮、洪水鎮推進集體林地“三權分置”改革,惠及農戶2300餘戶;構建“天上看(無人機巡查)+地上查(網格員巡查)+網上管(智能監測系統)”立體化防火體系,連續5年實現“零火情”,松材線蟲病防治“四率”全面達標,爲生態保護築牢“制度安全閥”。

如今的民樂,正以“十五五”規劃爲新起點,加快構建“一廊兩帶三基地”生態經濟格局,實施森林覆蓋率三年倍增計劃,全力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探索“生態銀行”試點與林草碳匯化路徑,讓綠色動能持續涌動,爲河西走廊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踊躍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