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的奮進路|多業共舞 繪就振興新畫卷

(原標題:大涼山的奮進路|多業共舞 繪就振興新畫卷)

央廣網成都3月25日消息(記者 王穎)春天裡的涼山州,從安寧河谷到金沙江畔,交織着機器轟鳴與泥土芬芳。德昌光伏組件車間鋼架林立,會東牛油果花漫山遍野,寧南蠶桑基地新綠吐翠,鉛鋅鎮礦山與農田相映成趣——這片曾被大山阻隔的土地,正以多業共舞之勢奏響鄉村振興新樂章。

正在建設的廠房(央廣網發 涼山州委宣傳部供圖)

工人施工中(央廣網記者 王穎 攝)

交通破局 產業新生

京昆高速與成昆複線交匯處的德昌縣,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蛻變。投資16億元的光伏組件項目車間完成封頂,預計投產後年產值將達20億元。立體交通網串聯起的產業園區裡,釩鈦稀土、清潔能源等19個重大項目相繼落地,帶動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以18.1%的速度增長。曾經外出務工的450名技術骨幹陸續返鄉,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活力。

牛油果、芒果遍佈山谷(央廣網記者 王穎 攝)

牛油果花盛開(央廣網記者 王穎 攝)

山地農業 點綠成金

在會東縣乾熱河谷地帶,1500畝牛油果與1.3萬畝芒果織就綠色版圖。組培育苗技術突破使種苗抗病性提升30%,816戶農戶通過土地流轉、訂單農業實現戶均增收超萬元。相距不遠的特色產業園區內,黝黑玄武岩礦石正被熔鍊成銀色絲線,轉化爲光伏邊框等新材料,預計2025年全產業鏈產值將突破10億元,創造500個就業崗位。

玄武岩纖維生產車間(央廣網記者 王穎 攝)

寧南繅絲車間(央廣網記者 王穎 攝)

千年蠶事 科技煥新

寧南縣30萬畝桑園隨春風舒展,蠶桑智慧中心大屏跳動的數據改寫傳統:物聯網技術將養蠶週期縮短至10天,8.4萬畝桑園獲得國際有機認證。從蠶砂提取葉綠素到桑枝培育食用菌,31億元綜合產值背後,是2000餘農戶戶均增收1.5萬元的現實圖景。投資2億元的智能烘儲中心即將投用,補齊從蠶繭到絲綢的全產業鏈關鍵一環。

寧南智慧蠶桑信息中心大屏(央廣網記者 王穎 攝)

鉛鋅鎮糧油產業園(央廣網發 涼山州委宣傳部供圖)

多元沃土 共生共榮

鉛鋅鎮演繹着資源與土地的和諧變奏。全國儲量首位的磷礦滋養工業血脈,三河交匯處2.5萬畝耕地書寫“魚米之鄉”新篇。坡地間,老品種香洋芋以每斤3元的價格走俏市場;梯田上,烤煙套種大豆實現畝產值超萬元。這個年氣溫恆定20℃的山谷小鎮,正以省級星級農業園區爲目標,探索礦業、農業、旅遊業的立體發展模式。

鉛鋅鎮土豆豐收(央廣網發 涼山州委宣傳部供圖)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涼山州在農業、農村勞動力就業和特色產業發展的推動下,就業人數和農民收入均有所增長。隨着德昌3GW光伏組件項目投產、會東玄武岩三期工程啓動、寧南300噸高端紗線生產線落地,產業升級的漣漪正在羣山之間持續擴散。

寧南蠶繭(央廣網記者 王穎 攝)

春日的陽光掠過德昌產業園的鋼構廠房,穿過會東牛油果花的間隙,撫過寧南蠶房的智能傳感器,鋪灑在鉛鋅鎮套種作物的坡地上——多業態交織的涼山,正用紮實的產業腳步,丈量着鄉村振興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