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 “雙百” 答卷!保山市繪就碧水保衛戰新圖景

“2024 年,全市 22 個國控、省控地表水考覈斷面和 8 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率均爲 100%。”5 月 20 日,雲南省保山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呂晶晶在省生態環境廳新聞發佈會上通報的亮眼數據,彰顯了保山市在水環境治理領域的卓越成效。​

近年來,保山市堅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爲核心,通過嚴格地表水水質目標管理、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推進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取得突破性進展。2024 年,保山市實現 “十四五” 以來水質優良率第一個 “雙百”;備受關注的東河水污染治理更是成績斐然,不僅提前兩年達成 “達 IV 類水” 的中期目標,更提前 6 年實現 “穩定或優於 Ⅳ 類水” 遠期目標,並作爲正面整改典型案例上報,成爲水環境治理的標杆。​

在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的進程中,保山市通過三大關鍵舉措,推動治水工作落地見效。​

在強化流域監管方面,保山市構建起全流域治理體系。編制實施《保山市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十四五” 規劃》,設定 9 項目標指標,系統梳理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流域保山段 23 個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問題及成因,並規劃 42 項 68 個重點工程項目穩步推進。同時,緊盯地表水斷面水質,落實分析研判與預警機制,提出整改建議;與德宏州、臨滄市建立跨州(市)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打破區域壁壘,形成治水合力。此外,全面推進河湖長制,確定 1945 名四級河長,2024 年累計巡河 10.12 萬次,完成 101 條河流健康評價工作。​

推進 “三源齊控”,嚴管污染物排放是保山市的另一大治水 “利器”。全市建成 7 座日處理能力 18.5 萬立方米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排放均達一級 A 標準;排查 1421.56 公里地下排水管線,新建、改造污水管網 138 公里。在入河排污口整治上,完成 3705.02 公里排查,梳理 7528 個入河排污口,529 個需整治排污口中已完成 490 個,審批 66 個。省級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實現在線監控,3877 家企業納入排污許可管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同樣成效顯著,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全覆蓋,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 86.82%,農藥、化肥使用量持續負增長;鄉鎮與農村污水治理同步推進,50 個鄉鎮鎮區、551 個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保山市還將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作爲重中之重,築牢飲水安全屏障。隨着《保山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頒佈施行,《保山市 “護飲水” 三年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 年)》落地實施,全市 8 個縣級及以上、11 個 “千噸萬人”、55 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的 “劃、立、治、測、管” 工作有序開展,8 個縣級及以上水源地完成規範化建設。通過強化監測與巡查,構建水質監測網絡,專人日常巡查及時消除污染隱患,切實保障羣衆飲水安全。​

從流域治理到污染源管控,從制度建設到全民參與,保山市以系統思維和務實行動,爲全國水環境治理提供了 “保山經驗”。未來,保山市將繼續深化碧水保衛戰,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爲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持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