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鄄城:“法景融合” 繪就法治文化新畫卷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山東省鄄城縣董口鎮,黃河之畔、堤坊之側,一座法景交融的廣場悄然佇立,它以“黃河畫鄄法潤九州”爲主題,將抽象的法治理念巧妙轉化爲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人們出門見法、擡頭看法,於休閒娛樂間領略法治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法治精神的薰陶,培養濃厚的法治意識。這,就是鄄城縣河務局精心打造的鄄城黃河法治文化廣場。

鄄城縣河務局副局長宋昌介紹,法治廣場匠心獨運,精心打造了“從法如流、以憲爲綱、法融於水、水育華夏”四大展示區。這裡不僅是當地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更依託黃河文化陣地,成功搭建起“河校融合”研學新平臺。近年來,已成功舉辦131場次研學實踐活動,7700餘名青少年參與其中,在全縣範圍內掀起了學習黃河文化、傳承愛國精神的熱潮。

踏入廣場,入口處半圓形廣場中心,“黃河畫鄄法潤九州”主題石雕格外醒目。石雕呈穩定的梯形臺狀,寓意法治如同“壓艙石”,爲社會穩定築牢堅實根基,營造出威嚴莊重的氛圍。

繞過主題雕塑,便進入“從法如流”展區。法治溯源板塊生動展示了法字的演變歷程與法律的起源,上古四聖之一、被譽爲司法始祖的皋陶仿銅雕塑靜靜屹立,無聲訴說着法治在我國悠久歷史中的重要地位。沿着廣場繼續前行,法治歷程展示區細緻梳理了從夏商周至新中國成立後各個時期法律的演變脈絡,清晰呈現出中華法治文化的發展軌跡。

方形廣場中心,掌管律法的神獸獬豸雕塑格外引人注目。獬豸能辨是非曲直,是公正的象徵,亦是中國法治的圖騰。廣場四周的法治人物展板,以黃河水爲設計靈感,展示了狄仁傑、包拯等歷代傑出法治人物及其對法治進程的卓越貢獻。道路沿途的法治典故板塊,則以趣味盎然的漫畫形式展現七部著名法治故事,極大提升了法治宣傳教育的效果。

法治廣場還設有警鐘長鳴體驗區和悟法亭。警鐘時刻敲響,提醒人們增強法律意識,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悟法亭則爲人們提供了一個寧靜的空間,讓大家能夠靜下心來思考感悟法治文化與法律知識。

隨後的展區全方位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的法治進程,從革命根據地法治建設到全面依法治國,彰顯了黨領導下的人民法治取得的輝煌成就。憲法宣誓雕塑宛如一面巨型紅色旗幟,長7.8米、高3.8米,上面放置着憲法和宣誓誓言,莊嚴肅穆,吸引衆多機關單位和青少年團體在此開展活動。

“法融於水”展區緊密結合黃河主管機關的行政執法職能,集中宣傳了六部國家法律和八部水利行業法律法規。此外,黃河歷史展板詳細記錄了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文化遺址、歷代王朝的古都、引水灌溉及河防工程,彰顯了黃河作爲中華民族母親河孕育5000年中華文明的偉大功績。治黃成就展區則展示了幾百年來人民在治黃過程中取得的輝煌成就。

最後的圓形廣場周圍,景觀長廊一側展示黃河生態保護聯勤聯動機制,另一側展示鄄城河務局水行政執法工作成效及水政監察隊伍風采。

鄄城黃河法治文化廣場“法景融合”,有力推動了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在公共空間的廣泛傳播,讓羣衆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薰陶,極大提升了羣衆學法用法的熱情,爲全縣法治文化建設增添了一抹亮麗色彩。(劉永霞 李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