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重繪記憶——浙江江山這首村歌讓你想起了誰
(原標題:用AI重繪記憶——浙江江山這首村歌讓你想起了誰)
(AI海報製作:楊正弘)
央廣網衢州3月19日消息(記者 楊正弘)“媽媽的那碗大陳面,伴隨着我們一年又一年……”這首歌是浙江衢州江山市大陳村的一首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提起村歌,您會想到什麼?是田間地頭的勞動號子,還是大山深處的悠揚對唱?在江山市,村歌已與旅遊、金融、演藝等產業實現跨界融合,發展成了一個全域覆蓋的特色文化品牌。
江山市首屆江郎山杯村歌大賽總決賽現場(央廣網發 江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這些紮根泥土的旋律不僅承載着以歌樂民、以歌興村、以歌化人的功能,還唱進了浙江省人民大會堂和北京人民大會堂,還曾作爲G20杭州峰會國禮,唱響國際舞臺。
朱錫羣來自浙江衢州江山市文化館,從事文藝工作已經40多年了,曾擔任江山市首部村歌作品《媽媽的那碗大陳面》的編排導演。從揉麪聲裡尋鄉愁,在“見面認子”中品孝道,讓我們跟隨這位基層文化工作者的講述,探尋這首村歌創作背後的故事。
“我覺得村歌真正的意義,就是把人們凝聚在一塊。”
“江山市村歌文化發展的開端,要從《媽媽的那碗大陳面》說起。”朱錫羣回憶道,“曾經的大陳村村裡環境堪憂,房前屋後污水橫流、雜物堆積,鄰里糾紛時有發生。”朱錫羣說,後來村民們漸漸醒悟: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痛定思痛,大陳村開始尋找解決的辦法,在多方探討中,這個古村落最終在文化浸潤中找到答案——用村歌凝聚人心。“我們第一首村歌的靈感來源結合了大陳村本地的特色麪廠產業,還有一則大陳村始遷祖汪普賢‘見面認子’的動人典故。”朱錫羣說。
“見面認子”的典故(朱錫羣口述 AIGC生成)
據相關記載,明朝年間,少年汪普賢因生母早逝難以融入新家庭,遂離家行醫,最終擇址大陳村定居。數十年後,已娶妻生子的汪普賢踏上歸途,卻驚聞父親已然離世。然而這時,繼母端出一碗熱騰騰的荷包雞蛋麪——這是汪普賢兒時最愛的味道。麪條升騰的熱氣中,這對母子終於打開心結,演繹出“見面認子”的孝義佳話。
朱錫羣說:“我覺得村歌真正的意義,就是把人們凝聚在一塊。”如今,當村民們揉搓着傳承古法的麪條時,指尖流淌的不僅是面香,更是代代相傳的家風密碼。
“只要你們走進祠堂裡,你們就是演員!”
“作爲導演專業出身,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幫鄉親們把作品立上舞臺。”朱錫羣開始定期下鄉輔導,首次見面場景令她仍記憶猶新:“起初鄉親們羞得不敢擡頭,連嘴都張不開。我就從最基礎的肢體訓練入手——‘大家上過學吧?來,把手舉起來!左揮!右擺!’”
這位“田野導演”的破冰教學漸顯成效:開始只是機械模仿,慢慢地,朱錫羣引導他們嘗試發聲。從單音節的“啊”開始,到完整樂句的哼唱,這種漸進式引導使村民們逐漸放下了包袱。
朱錫羣正在爲村民們排練村歌演出(朱錫羣口述 AIGC生成)
“我們的村歌舞臺最後呈現出了一個很大的場面。”朱錫羣說,活動採取村民自主參與的形式。當時有些村民表演者甚至褲腳高卷、帶着田間勞作的熱氣登臺——這邊剛收完莊稼,那邊就亮開嗓子唱起村歌。
同時,朱錫羣用最接地氣的方式點燃村民們的熱情:“只要你們走進祠堂就是演員!”她堅持讓村民本色出演,不需要依靠專業舞臺的服裝與妝容。首場演出謝幕時,臺下觀衆已是一片淚光。“所以我們後來都會準備紙巾,因爲知道肯定有不少觀衆會流淚。”
“沒想到歌曲一唱出來就唱進了村民們的心裡。”朱錫羣介紹道,這首村歌成爲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也見證着村莊從“髒亂差”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蛻變歷程。朱錫羣告訴記者,那時候村口有對村民夫婦,每天都會對着遊客們亮嗓開唱。“因爲這首村歌讓他們感覺到特別自豪。”
村民們演唱村歌(朱錫羣口述 AIGC生成)
“只要村莊裡有需要,我們就全力以赴地下去。”
“大陳村村歌的成功實踐,帶動江山市實現了‘村村有村歌’的文化盛景。”朱錫羣說,“後來,我們就唱進了人民大會堂。”她向記者展示了這份文化成績單——目前全市累計創作328首村歌,其中10首村歌更被選爲G20峰會國禮,贈予與會的外國元首們。
“我們同樣希望藉助村歌這一文化載體,推動幹部們紮根基層,以村歌創作孵化更多鄉村文藝隊伍。”朱錫羣說,“只要村莊裡有需要,我們就全力以赴地下去。”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當一碗麪條承載起鄉愁記憶,當古老家訓化作動人旋律,江山傳統文化正以現代方式煥發新生,續寫着新時代的鄉村治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