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談判「協議細節」未公佈 專家:只是回到原點

▲川普在聲明中強調,在倫敦達成的協議有助於修補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美中高層在倫敦歷經兩天談判,終於在當地時間11日凌晨達成初步協議,雙方同意撤回部分自5月以來祭出的報復性貿易措施。儘管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火速在社羣平臺宣佈「協議已成」,但外界對這份協議仍多持保留態度,學者更憂心地指出,「雙方其實只是又回到談判原點。」

根據《紐約時報》、《路透社》報導,川普在聲明中強調,這份協議有助於修補與中國的貿易關係,雙方將互相放寬出口限制,其中中國允諾恢復稀土出口,美國則鬆綁部分科技產品出口,並撤回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限制。

不過,相關細節並未公開,美股也未如預期大漲,僅小幅震盪,顯示市場仍在觀望。

Wealthspire Advisors資深副總裁普旭(Oliver Pursche)直言「川普總統說協議已經談妥了,但我們還沒看到任何細節,這也是爲什麼市場目前沒什麼反應。就跟大多數情況一樣,關鍵都藏在細節裡。」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新預測,全球經濟在關稅與不確定性升高影響下,2025年成長率恐降至2.3%,創下自1960年代以來最疲弱水準。儘管倫敦會談避免了與日內瓦協議相關的出口管制爭議進一步惡化,但專家指出,美中之間對關稅與經濟體制的根本矛盾仍未解決。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只要中國願意履行在日內瓦協議中所承諾的內容,未來仍有機會重整全球兩大經濟體的關係。

▲美中協議雙方將互相放寬出口限制,其中中國允諾恢復稀土出口,圖爲中國連雲港,工人正運輸含有稀土元素的土壤準備出口。(圖/路透)

然而,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地緣經濟中心主任利普斯基(Josh Lipsky)則直言,美中雙方在日內瓦對協議內容的理解仍有根本分歧,「的確是回到原點了,但總比一開始的『零進展』好。」

此外,美國對中國實施的出口限制也引發反彈。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經濟學者拉克(Philip Luck)指出,美方限制乙烷(ethane)對中出口,結果反而害慘自家能源企業,讓數十億美元出口案被迫喊卡。中國工廠沒了乙烷,改燒別的燃料雖然成本高,但至少不會中斷生產。

拉克表示,「這些出口管制根本連最基本的經濟武器門檻都達不到,它不但傷了美方生產商,也破壞美國推動能源主導地位的努力,更傳遞給盟友一個訊號:連商品市場,美國都可能說變就變。」

CSIS資深研究員馬佐科(Ilaria Mazzocco)也指出,華府原本認爲中國將因出口導向經濟疲弱而屈服,「但中國證明了自己其實能撐得住,甚至可能比美國還耐痛。」中國更首度運用出口管制向美方反擊,展現出新的戰略手段。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教授金燦榮(Jin Canrong)也曾強調,稀土是中國的王牌,「川普應該明白,對中國施壓與威脅絕對行不通。」

亞洲協會副會長卡特勒(Wendy Cutler)則擔憂,這次美國爲了重新取得中國稀土與磁體供應,付出的代價恐怕不小,美方長年堅持「國安措施」不該拿來交換利益,這回卻選擇讓步,「等於給了中國一張未來可要求對等交換的門票,倫敦協議可能會成爲美中經貿關係的轉捩點。」

在川普高調宣稱「雙方關係良好」的同時,外界卻看不見任何關於日內瓦談判所設定90天內(8月10日前)全面協議的進展時程。

分析人士認爲,這場談判或許暫時緩解緊張情勢,但長遠而言,美中之間的深層裂痕仍未填補,真正的「貿易和平」恐怕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