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貿易協議細節公佈,歐盟又要接“硬茬”?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賴鎮桃報道
隨着一紙聯合聲明發佈,歐美貿易談判的首輪交鋒似乎暫告一段落。
據央視新聞報道,歐盟與美國8月21日發表聯合聲明,公佈了雙方在7月達成新貿易協議的具體細節。
根據聯合聲明,美國將對汽車、藥品、半導體和木材等大多數歐盟輸美商品徵收15%的關稅。稀缺自然資源、飛機及零部件、仿製藥等得到豁免。作爲交換,歐盟承諾取消對美國產所有工業品的關稅,併爲美國海產品和農產品提供優惠市場準入等。
這份提供了更多細節的聯合聲明,幾乎沒有改變7月宣佈達成協議時定下的大框架——美國對歐盟徵收15%基準稅率,歐盟加大對美採購和投資。
但這份好不容易談成的協議,也在歐盟內部引起極大爭議——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聲稱“這是歐委會能達成的最好結果”,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則炮轟“協議明顯偏向美國”。
這週四公佈的最新PMI數據顯示,歐元區商業活力意外創15個月新高,這一經濟體似乎扛住了4月以來的首輪關稅衝擊。但在受訪專家看來,協議重新劃定的跨大西洋貿易規則,或會給歐盟經濟帶來更漫長的陰影。
更多細節浮出水面
7月份,歐盟和美國初步達成了框架性的協議,但直到這周發佈的聯合聲明確定了更多細節,歐盟的幾大支柱產業才真正解除警報。
每年歐盟對美的貨物出口裡,汽車、醫藥、半導體都是最主要的出口部門。上個月,歐美宣佈達成貿易協議,僅在汽車關稅達成共識,美國將對歐盟汽車關稅降至15%,而在醫藥和半導體方面,特朗普政府則不時揮舞關稅大棒,威脅要對歐盟醫藥和半導體加徵高額關稅。
在這周發佈的聯合聲明中,歐盟的醫藥和半導體行業才終於把“懸着的心”放下。據央視新聞報道,聲明明確,自2025年9月1日起,美國承諾僅對歐盟的以下產品適用MFN關稅:不可再生自然資源(包括軟木)、所有飛機及飛機零部件、通用藥品及其原料和化學前體。此外,細則還規定,美國對大多數歐盟商品徵收關稅稅率將不超過15%,涵蓋汽車、藥品、半導體芯片和木材。
“之前美方威脅對歐盟醫藥、半導體行業加徵高額關稅,也是談判施壓的一個手段。從目前公開的協議細節看,美國把這兩大行業的稅率劃在15%的範疇,同時通用藥品及其原料還能應用更低的最惠國稅率,也是美方做出的一大讓步。”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姜雲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談道。
不過,外界普遍認爲歐盟在這份協議中實則做出了更多讓步。姜雲飛指出,今年特朗普重回白宮後,美國政府制定了“基礎稅率+對等關稅+行業稅”的立體化關稅體系,對比特朗普1.0更爲複雜。聲明公佈的細節裡,值得關注的有幾方面,首先是強調原產地認定,確保原產地在美國或歐盟的產品才能享受稅率優惠。其次是迫使歐盟降低非關稅壁壘,這也是此前美國多次抱怨歐盟的一個領域,因爲歐盟在農產品、綠色環保等方面有着更嚴格的准入標準,把不少美國產品擋在歐盟之外。現在的協議則規定簡化豬肉和乳製品衛生證書的要求,減輕《歐盟森林砍伐條例》對美國商品的約束等,都在要求歐盟對進口美國貨“降門檻”。
再者,現在美國對歐盟的汽車關稅還維持在接近30%的高稅率,15%的關稅仍未正式生效,源於美方也“留有一手”。姜雲飛表示,聯合聲明提及,只有歐盟正式提出立法提案,確保取消對美所有工業品關稅和大量農產品的優惠市場準入後,美國纔會降低對歐盟汽車的關稅。換言之,這是美國變相以汽車關稅相脅,要求歐盟將對美國的關稅減免寫入立法,推動僅是聯合聲明的貿易協議在歐盟層面獲得法律效力。
新的博弈點
雖然這周公布的聯合聲明明確了汽車、醫藥、農產品、半導體等諸多關鍵行業的稅率問題,但這依然是份不完整的協議。
據新華社報道,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謝夫喬維奇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證實,葡萄酒、烈酒等對歐盟較爲重要的利益領域未納入協議降稅清單,美方非常清楚這是歐盟的重點訴求,未來雙方將繼續探討。謝夫喬維奇說,將努力爭取降低這些產品的關稅。
目前正在歐洲調研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巴黎索邦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永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美歐貿易協議基本上主體都談好了,但是後續還要談判或者持續拉鋸的可能有四大方面,首先,葡萄酒、烈酒行業在這次公佈的協議中沒有提及,這對歐洲酒業大國意大利、法國的影響會比較大,不過後續談判應該難度不大,因爲美國喝本土葡萄酒和歐洲葡萄酒的通常是不同的羣體,所以美國的保護主義傾向沒那麼強烈,最後酒業的關稅有可能會降到15%以下。
其次則是能源採購方面。根據聯合聲明,歐盟計劃到2028年前採購7500億美元的美國液化天然氣、石油和核能產品。但趙永升提及,目前歐盟和美國在採購價格上仍未達成一致,俄烏衝突後歐盟積極尋找替代性能源進口,但美國的LNG價格接近俄羅斯的兩倍,依然難解歐盟的貴電之困,所以歐盟仍希望在後續談判中把價格“打下來”。
總體而言,酒業、能源採購都是較好解決的問題,真正角力的焦點、令雙方都很難做出讓步的可能還是對美國科技巨頭的監管問題。特朗普從開啓第二任期伊始,就不斷炮轟歐盟過嚴的數字監管正在扼殺美國科技創新,因而在貿易談判時,美國就以關稅爲籌碼不斷施壓歐盟放寬《數字市場法》《數字服務法案》等法規對美科技公司的監管,但收到的迴應則是歐盟還相繼對蘋果、Meta開罰。
最近公佈的聯合聲明裡,歐盟仍然沒有做出讓步。據新華社報道,謝夫喬維奇表示,數字監管問題,包括數字服務規則和擬議的數字服務稅,不是當前談判的一部分,監管自主權是絕對重要的,這是我們一開始就堅持的立場。對此,趙永升指出,歐盟的數字市場基本由美國公司主導,無論是徵收數字稅,還是以嚴監管來以罰代稅,歐盟背後的核心訴求都是設立一定壁壘、保護本土數字產業,這一點是不可能放棄的。
最後,聯合聲明中提出,歐盟將在2028年之前對美增加6000億美元投資,並主要投向美國的“戰略性行業”。但在具體行業領域上,歐盟能投的說不定是“燙手山芋”。姜雲升認爲,歐盟增加對美戰略性部門的投資,或會加強美歐在科技領域的合作,但是對於歐盟企業來說,現實可能“很骨感”,因爲美國政府想讓製造業迴流,但臺積電、蘋果等在美設廠進度緩慢就折射出美國重振製造之難。無論美國想“手搓”芯片、手機還是重振造船業,項目初期都是投入大、回報週期長的。現在特朗普政府傾向減少拜登時期的補貼,就希望歐盟來填資金的空缺。那些要去美國投資的歐洲企業,算起經濟賬可能不那麼樂觀。
“美國希望歐盟去投資的,估計都是能夠帶動就業、利潤率低、回報週期長的行業,歐盟肯定會有不同意見。汽車、醫藥這些行業之前歐盟該投的都投的差不多了,千億投資具體怎麼實施還要進一步談判。”趙永升表示。
“背水一戰”的關口
短期來看,歐元區似乎扛住了首輪關稅戰的風暴。今年二季度,歐元區GDP同比增長1.4%,略低於第一季度的1.5%,但也高於此前預期的零增長。這週四公佈的採購經理人調查顯示,歐元區8月綜合PMI初值升至51.1,創下近15個月來的新高,製造業PMI更突破榮枯線升至50.5,三年來首次重返擴張區間。
在市場看來,美歐貿易協議提供了一種可預見性,以及避免了20%甚至30%關稅的最壞結果,但關稅的陰影可能會慢慢覆蓋在歐元區上方。
據央視新聞報道,歐央行行長拉加德20日在世界經濟論壇國際商業理事會活動上警告,隨着加徵關稅政策生效,提前增加庫存的勢頭正在逆轉,歐元區經濟增長放緩趨勢在二季度已經顯現,預計三季度將繼續走弱。
關稅對歐盟出口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歐盟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4月份以來,歐元區出口同比增速已經連續3個月在0%附近徘徊;對美貿易部分,歐盟6月對美出口同比大減10.3%,對美貿易順差從去年同期的185億歐元腰斬至96億歐元。
“美國關稅對歐元區經濟的影響還要拉長時間週期來看,有些深層影響會慢慢顯露。但是可以預見的是,新的貿易協議會讓歐盟對美貿易順差縮小,而歐盟近年經濟增長低迷,投資和消費都不足,出口本身就是支撐歐盟復甦的重要動力。”姜雲升道。
資管公司PIMCO在7月最後一天發佈的研報寫道,美國最後對歐大部分產品加徵15%的稅率,大致符合預期,但是根據模型的預測,貿易壁壘可能會在未來幾個季度拖累歐元區增長約1個百分點,今年下半年歐元區或幾乎增長停滯。其中一半的影響來自於關稅對貿易的直接衝擊,而另一半則與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下企業削減投資有關,但後一種效應造成的阻力很難估計。
面對美國的肆意加稅,不少國家的企業憑一己之力難以消化關稅負擔,往往會選擇漲價轉移一部分壓力,但令歐洲企業倍感無奈的是,他們可能沒有多大的漲價空間。趙永升指出,歐洲的產品無論是放在全球還是和美國製造相比,都沒有多少性價比的優勢,如若再提高價格,消費者買不買賬也是問題,銷量大概率也會打折扣。
“所以,短期來看,歐盟最快可能會在9月推出內部保護性措施,一方面給工業補貼,對生產商、企業主發放現金補貼或提供稅收減免,緩解關稅壓力,另一方面再給消費補貼,對衝關稅對需求的抑制。但是美國對歐盟15%的關稅對比特朗普上任前高出了接近10個百分點,這對企業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長期來看,美國加稅是進一步放大了歐洲製造的結構性問題,雖然歐盟製造的品質有着較好口碑,但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性價比都是決定商界沉浮的標尺之一。關稅是逆風,但也在倒逼歐盟加快工業轉型甚至工業革命,去重塑整個供應鏈、價值鏈。這關乎歐洲經濟的未來。”趙永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