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貿易協議:美國釀製苦酒 歐盟無奈下嚥(環球熱點)

本報記者 李嘉寶

根據美國與歐盟日前達成的一項框架貿易協議,美國對歐盟輸美產品徵收15%的關稅,該稅率已於8月7日正式生效。根據該協議,歐盟將對美國取消大量關稅,包括對美國工業產品的所有關稅,還將對美增加6000億美元投資,並將在未來3年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還將購買美國軍事裝備。連日來,這份協議在歐盟內部受到質疑。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指出,協議不符合歐盟根本利益,本質上是“單向讓步”。

美歐貿易協議體現了美國的哪些訴求?對歐盟而言意味着什麼?記者採訪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俄羅斯與歐洲研究所所長趙柯,進行解讀。

不平等的關稅稅率

“若協議得以執行,結果將是:歐盟對美貨物出口縮減、部分產業競爭力下降並向美轉移;歐盟購買更多美國能源產品,爲美能源行業提供支撐,這顯然更符合美國利益”

【觀察】

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對歐盟的貨物貿易逆差爲2356億美元。藥品、汽車零部件和工業化學品是歐盟對美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美國政府曾就此指責歐盟“欺騙”美國,要求歐盟方面進行“公平貿易”。

對於美歐貿易協議,美方樂見其成。白宮表示,“這將從根本上重新平衡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經濟關係”。美國前商務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稱之爲“美國對歐盟的巨大勝利”。據白宮消息,美國航空協會、農場主聯合會、鋼鐵協會等相關行業協會均表示滿意。

歐盟方面則批評聲音不斷。西班牙《國家報》稱,該協議強化了美歐關稅的不對等。15%的關稅不僅遠高於美國4月2日對歐盟實施的10%“對等關稅”,更高於本屆美國政府上臺前約1.32%的平均關稅。彭博社稱,協議激怒了歐盟國家商界和許多行業組織。德國工業聯合會稱其發出了“災難性信號”。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總幹事西格麗德·德弗里斯警告,美國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維持高關稅,將削弱歐盟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解讀】

崔洪建: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有明確的整體目標,即重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利益格局,服務於本國當下核心訴求,包括實現對他國貿易順差、推動國內再工業化進程、緩解財政壓力以騰挪出減稅空間等。在美國看來,對歐盟存在貿易逆差,且雙方在產業領域存在競爭關係,不符合自身利益。

若協議得以執行,結果將是:歐盟對美貨物出口縮減、部分產業競爭力下降並向美轉移;歐盟購買更多美國能源產品,爲美能源行業提供支撐,這顯然更符合美國利益。除了經濟目標,美國政府還試圖以此回饋中下層藍領工人、傳統能源行業等羣體,鞏固保守派基本盤。

歐盟之所以採取妥協態度,主要源於對美國的安全和政治依賴。歐盟擔心一旦貿易戰開打,美國可能在烏克蘭危機、對俄關係等安全問題上施壓報復,因此選擇犧牲貿易、投資、產業等局部利益進行危機管控,避免歐美關係系統性崩潰。同時,歐盟也有策略性考慮,即通過關稅及投資承諾先穩住美國,儘可能降低汽車、醫藥等關鍵行業所受衝擊,後續再在細節和程序上補救,推動農產品等未決領域的爭端實現軟着陸。

趙柯:美歐貿易協議的簽署,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雙方爆發貿易戰的風險,也爲企業減少了經營面臨的不確定性,但這絕非理想局面,更像是歐盟在“壞蘋果”與“更壞的蘋果”之間做出的無奈抉擇。美歐雙方稅率的不平等,凸顯該協議的不平等及“美國優先”色彩。

一方面,美國對歐盟15%的關稅稅率仍處高位,且對鋼鐵和鋁產品的關稅還維持在50%,擡高了歐盟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門檻。對於以出口爲支撐的歐盟而言,這無疑是利空消息,將進一步加劇其經濟復甦難度。另一方面,歐盟承諾對美實施“零關稅”政策,將使美國一些產品更易進入歐盟市場,或將激化本土市場競爭、擠壓企業利潤空間、衝擊相關行業就業,還有可能對歐盟相關行業的監管標準形成挑戰——歐盟產品因遵循高監管標準而形成的價格溢價會受到衝擊,歐盟高監管標準的必要性及其全球影響力也將面臨質疑。

規定單方面投資及採購承諾

“本屆美國政府更加直接,要求歐盟量化投資與購買承諾,試圖吸引歐盟國家資本與需求繼續向美轉移。不過,目前看這些承諾較難兌現,更多是歐盟對美國訴求的暫時迎合”

【觀察】

除關稅外,協議還規定歐盟未來3年對美6000億美元的投資、7500億美元能源採購及軍事訂單。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認爲,相關投資及採購承諾不利於歐盟本土就業和產業發展。還有分析認爲,大量採購美製武器會固化歐盟對美防務依賴,削弱歐盟防務自主計劃。

歐洲議會的綠黨議員則強烈批評該協議破壞了歐盟的氣候承諾,並使得歐盟陷入對美國的能源依賴。歐洲議會單一市場委員會主席安娜·卡瓦齊尼表示:“簽訂對氣候極具破壞性的液化天然氣長期進口合同,將破壞歐盟的氣候目標。”

【解讀】

崔洪建:拜登政府時期,烏克蘭危機爆發推高歐盟國家能源成本,同時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對新能源產業進行補貼,驅使歐盟國家產業向美轉移。如今,本屆美國政府更加直接,要求歐盟量化投資與購買承諾,試圖吸引歐盟國家資本與需求繼續向美轉移。不過,目前看這些承諾較難兌現,更多是歐盟對美國訴求的暫時迎合。一方面,歐盟作爲一個政治機構,無法強制要求企業投資。另一方面,對美能源產品及軍事裝備設定的天價採購額不切實際,屬於“政治攤派”而非市場行爲,且與歐盟追求能源及防務自主的目標相悖。

總體來看,諸多不確定性也爲後續談判埋下了隱患。歐盟能否一直應付美國?美國會在多大程度上對歐盟施壓?一旦美國要求歐盟落實協議,歐盟的產業發展及整體經濟將不可避免受到衝擊。歐盟對美會形成更系統性的依賴,長遠看其獨立發展的空間及利益都將受到損害。

趙柯:美歐貿易協議簽署前,已有歐盟國家企業因地緣政治風險攀升、能源價格上漲等原因加大對美投資。協議簽署後,歐盟國家企業爲規避15%高關稅影響,加之歐盟對美作出投資承諾,相關產業向美轉移趨勢可能會進一步加強。能源領域,協議相關條款可能加劇歐盟對美能源依賴,削弱其能源自主戰略的推進力度,同時還可能擠佔歐盟在新能源領域的資金投入,削減其綠色轉型動力。

不過,協議中涉及的6000億美元及7500億美元額度承諾,更多具有政治象徵意義。對歐盟而言,這是向美國釋放加強產業投資與能源合作意願的信號;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對企業形成強制約束力。美國則希望通過這一安排爭取國內政治層面的認同與支持。後續協議的落地效果及影響,仍有待觀察。

與戰略自主目標背道而馳

“歐盟一方面要在後續談判中努力將自己的利益損失降至最小,另一方面也要確保一些共識性內容在內部得到成員國認同、走完必要程序。這考驗着歐盟的決斷能力,將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

【觀察】

西班牙《國家報》等歐盟國家媒體批評稱,美歐貿易協議是“歐盟戰略自主和全球自由貿易的倒退”,不僅未能扭轉、反而進一步強化了歐盟在能源、技術和軍事等關鍵領域對美國的依賴,被認爲與追求戰略自主的目標背道而馳。

還有不少聲音擔憂後續談判。路透社認爲,該協議並未解決根本矛盾,反而留下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華爾街日報》稱,美歐雙方對15%關稅解讀有所不同,尤其是有關歐盟輸美藥品是否將實施15%的統一稅率,雙方各執一詞。美聯社稱,美國準備對藥品徵收更高關稅,而藥品是歐盟對美出口第一大商品。

有分析人士指出,這份貿易協議的結構性失衡,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美歐貿易摩擦隨時再起波瀾。相關“模糊條款”,使得今後歐盟在面對美方威脅時不得不繼續被動讓步。

【解讀】

趙柯:美歐後續貿易談判仍將面臨諸多風險與挑戰。一方面,美國政府政策可能反覆無常,若雙方在協議具體條款及執行層面出現分歧,不排除美國會將協議推倒重來或坐地起價,這無疑會損害歐盟利益。另一方面,美歐貿易爭端並未徹底化解。以農產品貿易爲例,美國希望推動更多本國農產品進入歐盟市場,而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包含大量補貼和較高監管標準,雙方在此問題上分歧明顯。這類懸而未決的關鍵議題,很可能成爲引發新衝突的導火索。

崔洪建:美歐目前達成的只是一份框架性協議,雙方對許多細節內容和關鍵問題分歧較大,甚至各執一詞,後續談判進程預計會更加複雜、持久。以歐盟承諾對美實施“零關稅”政策爲例,雙方尚未就涉及商品品類與行業範圍達成共識。通常而言,在產業互補領域,零關稅對歐盟相關行業的衝擊較小,因此較易達成協議;但在汽車、農產品等雙方競爭激烈的領域,零關稅將削弱歐盟產業的競爭力,勢必會引發相關國家及行業協會的強烈反對。加之協議也需經歐盟內部程序通過,仍面臨一定阻力與不確定性。

若該協議按美國的意願執行,不僅會加深歐盟成員國間的利益分歧,也不符合歐盟追求的戰略自主目標。因此,歐盟一方面要在後續談判中努力將自己的利益損失降至最小,另一方面也要確保一些共識性內容在內部得到成員國認同、走完必要程序。這考驗着歐盟的決斷能力,將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