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達成協議 臺美談判堪憂

(圖/路透)

在美日達成關稅協議後,美國也剛與歐盟達成關稅協議。日、歐都是先進國家,也都是美國的重要貿易伙伴,達成的協議對臺灣有指標意義。截至28日還沒有臺灣達成協議的消息,但宣判日近,臺灣仍要有心理準備。

首先,愈晚達成的協議愈不利。因爲關稅談判川普並沒有底牌,只是先宣佈個驚人稅率,再要各國提出建議,滿意就降稅,不滿意就不降。如此川普很容易將對美有利的部分加進後續談判的條件中。也就是說,日、歐讓步的部分,臺灣可能也必須讓步。

日、歐的關稅協議都降到15%的稅率,代價就是大筆投資美國與開放市場。日本承諾的投資金額是5500億美元,利潤9成歸美國;歐盟是「在現有投資基礎上」再額外投資6000億美元。強調「現有投資基礎」對臺灣是個很壞的訊號。這表示之前臺積電投資美國的1650億美元與我對美武器採購金額都不算,臺灣要重新加碼。

可以預期美國對臺灣的開價同樣如此,投資金額就看談到多少。臺灣同意就15%的稅率,不同意就是25%。若25%,臺灣對美出口將喪失競爭力,出口企業將倒成一片,看不出我方能堅持反對的理由。最有實力的臺積電已赴美投資,臺灣可能得成立主權基金,將部分外匯存底投資美國。除此之外,開放市場也免不了。如此對汽車工業與農業的衝擊就必須縝密因應。

若從國安角度,臺灣必須有生產汽車零組件的能力,否則戰爭爆發,軍武備用零件耗盡後我將束手無策。臺灣也必須有稻米生產能力,否則糧食耗盡後也無法打持久戰。賴政府如果不能說服川普,就必須思考戰爭準備的其他因應之道。

從美國的國安角度,更令人擔心的其實是半導體。那是臺灣的王牌產業,美國如果對半導體徵收25%或更高的關稅,我半導體企業將被迫遷移到美國,那對臺灣經濟的影響將難以言喻。川普已表示,藥品與金屬類產品並不在此次美歐協議的關稅涵蓋範圍內。半導體同樣如此。

臺灣一般對此較爲樂觀,認爲美國是要建立穩定可靠的供應鏈,臺灣只要「去中化」就可滿足美國需求,無需到美國設廠。但這「平時」的想法可能不是川普政府依據「戰時」想定的國安概念。

川普徵收鋼、鋁25%關稅後發現不夠,又再加到50%,這是因爲鋼、鋁是製造軍武的原料,美國要確保「戰時」有自行生產的能力。正在討論的藥品與半導體同樣如此。美國不會容許晶片製造後還要送回臺灣封裝,讓「戰時」的軍武製造承擔斷鏈風險,因此加徵半導體關稅的可能性很高。如何應變?賴政府要開始思考了。(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