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阿里和京東閃購之戰的終局猜想

1、因京東而起,由美團和阿里正面對決的即時零售大戰上週六進入了第二輪戰役。美團日訂單量從前一週的1.2億漲到了1.5億,淘寶繼續保持了8000萬的單量,還特意針對美團強調了一下不含自提和0元購。

2、誰還記得4月份劉強東挺身而出掀起公衆輿論攻擊美團騎手社保和食品安全這兩大“軟肋”?事實證明,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優惠券纔是老百姓的軟肋。

3、還記得6月17日劉強東接受採訪宣稱的一個月後的外賣新模式嗎?留給劉強東口中新模式的時間不多了,或者說淘寶和美團壓根也沒打算給京東留時間。能有什麼新模式抵得過優惠券,讓老百姓感受佔便宜纔是王道。

4、不能說美團沒把京東當成對手,但現在倒過來看這兩個月的發展歷程,美團確實也沒把京東當成太強大的競爭對手,阿里纔是美團眼中最強大的競爭對手。看補貼力度就知道了,數據不騙人。

5、對京東來說,劉強東最初大概率是戰略誤判了阿里殺進來的強度,面對現在這種計劃外的形勢,京東最明智的選擇是戰略性撤退,撤而不退。之前號稱的2500萬日單量如果能在減少補貼的情況下維持在1000萬單,京東也算不虧了,但想做到如此可能性不大。京東的困局是如果不繼續跟進,那麼之前的投入大概率打水漂了;如果一定要搞什麼三國殺,那大概率是會虧大了的。

6、現在就是美團和阿里的二人轉,最終會打到什麼時候打到什麼程度收官?時間上,至少半年到一年吧,在組織上不強力介入“反內卷”的前提下。現在又刺激消費又讓騎手多掙錢,組織上何樂而不爲呢?

7、最終打到什麼程度取決於雙方的戰略目標是什麼以及完成度,還取決於京東的跟進力度以及拼多多、抖音以什麼力度殺進來加入戰鬥。我相信拼多多和抖音都會加入戰鬥的,但力度不會太強大,因爲現階段美團即時零售業務對他們影響沒那麼大,所以必要性不強。

8、美團的考量目標肯定是外賣和即時零售的單量和GMV。阿里則要考量整個電商大盤的單量和GMV,也就是說除了淘寶閃購本身的單量之外,閃購業務對既有的淘寶、天貓的貨架電商到底是帶來了增量還是存在部分替代。如果在淘寶閃購強力補貼戰後,阿里整體電商大盤的數據很好,那淘寶閃購會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美團會非常難受的。補貼大戰就是消耗戰,美團和京東打,耗得起;美團和阿里打,肯定希望快速達到雙方可接受的局面後止戰,耗不起。所以,阿里整體數據越好,阿里越願意和美團耗下去;整體數據沒那麼理想,阿里則會更早收手。從7月12日的第二輪戰鬥也能看出來,美團想速戰速決,阿里則穩紮穩打。

9、因爲閃購之戰畢竟不是隻靠補貼能解決的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快”的心智之戰。就像我在4月底的《關於京東美團外賣之戰的再思考》中就提到的京東發起的外賣大戰本質上是怕丟掉自己“快”的基本盤,是在和美團爭奪“快”。目前,這方面無論京東還是阿里都沒法和美團比得了,所以阿里現階段也只能選擇穩紮穩打,否則運力跟不上快不起來,只會在消費者認知中幫助美團強化了“快”。可以說,淘寶閃購還沒發起總攻號呢。美團爲什麼這兩週都在搶先發布戰報,爲什麼一定要自己的訂單量“遙遙領先”,其實也是通過這種方法在強化自己閃購的“快”的認知。

10、很多人開始猜閃購的終局了,也就是幾方會在什麼份額下選擇保持均衡。去年曾經有外賣數據顯示美團日單量7000萬,餓了麼3000萬,也就是70%vs30%,上週六三家閃購訂單量加總估計達到了2.5億單量。可以說這場閃購大戰,重新且快速的培育了用戶的消費習慣(包括自提的模式),市場比原來放大了很多,理想的狀況大概是一年後在沒有強力補貼的情況下整體市場日單量能穩定在2-2.5億左右,對於阿里來說,未必要贏過美團,但份額如果低於40%則只能說是失敗,40%應該是阿里的最低目標;對美團來說,不可能還維持70%的份額了,但低於55%估計是不可接受的;京東能保持住5%就屬不易了。以上的前提是拼多多和抖音不強力殺入的情況下。

11、光看份額的判斷可能有輸有贏,但是在幾方角力把整個即時零售大盤放大很多的情況下,阿里和美團可能沒有輸家,甚至京東也不能算輸,只是各取所需而已,畢竟幾方沒有誰非要把誰打死的動力和實力。對於消費者來說,當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只有市場的充分競爭才能更好的體驗到什麼是“多快好省”。對於政府來說,只要少一點“宏觀調控”,就可以坐享天降的刺激消費、啓動內需的紅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