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施壓萊肉換關稅?消基會籲3招讓消費者「間接辨識」美豬美牛

臺灣對美暫時性關稅確定爲20%;消基會表示,擔憂美國施壓放寬含萊肉品標準換取關稅減免。圖爲民衆在美式賣場選購美國牛肉。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灣對美暫時性關稅確定爲20%,雖然談判仍在進行中,但國人關心談判的四大原則中的「糧食安全」和「國人健康」,是否能在實務談判中得到堅持。消基會今開記者會表示,擔憂美國施壓放寬含萊肉品標準換取關稅減免,呼籲政府不應犧牲消費者知情權,要求政府強化肉品產地標示,以捍衛消費者健康權。如果美方一再逼迫施壓,消基會提出「間接辨識策略」,即使美方壓制標示,政府與民間仍能保有一條「資訊防火線」。

消基會於2024年6、7月間進行調查,發現市場上仍有6.5%(39件)商品未依規定標示豬肉產地。美國2024年公佈的「貿易障礙報告」中,再次關切臺灣對美豬的產地標示要求。消基會強調,政府應堅守清楚標示產地的立場,維護消費者的選擇權與知情權,切勿將消費者的健康安全作爲政治交易的籌碼。

消基會秘書長陳雅萍表示,美方可能進一步要求臺灣取消美豬、美牛的產地標示制度,並批評我國的邊境檢驗與餐飲業查察爲「技術性貿易障礙」(TBT)。她指出,這不僅是經貿談判的手段,更關乎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與健康保障權。若標示制度被撤除,人民將無法得知自己食用的肉品來源,極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攝取高風險食品。

消基會執行董事吳榮達表示,如果政府接受美方要求,全面取消美豬、美牛的標示義務,將使市場陷入資訊黑箱,消費者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物,這對於國民的健康與安全是一種重大的威脅。

吳榮達表示,如果美方一再逼迫施壓,消基會提出創新「間接辨識策略」。當市場上唯有美豬、美牛沒有標示來源時,若加強肉品產地標示查察工作,使其他國家肉品標示清楚,消費者即可反向判斷未標示者可能來自美國,進而回避風險。他表示,這雖非理想狀態,但在政治現實下,仍是保護消費者選擇權的務實手段。

針對此一「間接辨識策略」,消基會提出三招。一是建議政府,強化非美國肉品標示稽查,嚴格要求來自其他國家的肉品揭露產地,並進行定期查察與公告。

此外,消基會也呼籲政府建立開發肉品追溯查詢平臺,如建立網站或App,供民衆掃描包裝條碼,查詢來源國、進口商、配送通路與檢驗紀錄。

最後,消基會建議,政府修法賦予產地未標示者爲「高風險品」,將「標示不明商品」自動視爲高風險,要求提高邊境檢驗比率並限制通路販售。透過上述制度設計,即使美方壓制標示,政府與民間仍能保有一條「資訊防火線」。

消基會執行董事吳榮達(左1 )表示,如果美方一再逼迫施壓,消基會提出創新「間接辨識策略」,即使美方壓制標示,政府與民間仍能保有一條「資訊防火線」。圖/消基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