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豬恐免標示 消基會不接受
美豬標示遭美方直指是「非關稅貿易障礙」,而我國未來恐放寬標示作爲談判籌碼,消基會就提到,經濟談判不應拿人民健康當籌碼。(本報資料照片)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對臺提出的32%關稅,賴清德總統6日喊話「將積極解決存在多年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其中美豬標示正是美國點名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外界擔憂美豬恐「免標示」。消基會昨呼籲,此攸關人民健康、消費權益之事,不應成爲經濟談判籌碼,因此絕不接受放寬美豬標示。
據瞭解,美國貿易代表署公佈的《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指出,臺灣對美豬、美牛、稻米、基改食品等限制爲「不必要的貿易障礙」,更造成臺灣業者不願意購買美國豬肉;實際上,國人對於美豬的擔憂主要源自於「萊克多巴胺殘留」,消基會也曾多次抽檢美豬,並檢視其標示是否明確。
消基會表示,過去就曾發現市面上標示爲美豬的數量,與實際進口量的數據對不起來,顯示政府單位的稽查原本就不夠嚴格,如果未來進一步取消標示,亂象恐怕會更加劇,甚至出現掛羊頭賣狗肉、捏造產地來源的問題。
消基會強調,美豬的標示「絕不可能讓步」,因爲這攸關消費者選購商品的權益,在標示明確的前提下,消費者要購買價格較低的美豬,完全沒有問題,但若標示不清,讓消費者買到產地不明的豬肉,那就大有問題,呼籲政府經濟上的談判,不該把人民的健康及消費者的權益,一同帶上談判桌當籌碼。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專任教授楊明憲提到,將產地標示視爲非關稅貿易障礙,在國際間屬於相當不合理的行爲,因標示產地是常見作法,目的也是讓消費者清楚知道食物來源、做出選擇,並不是針對某一國家產品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