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行駛中推送車機廣告引爭議 盈利邏輯需以用戶價值爲錨點

每經評論員 範文清

近期,某汽車品牌因“行駛中推送車機廣告”一事引發熱議,而這並非個例。此前,諸多熱銷車型已出現開機廣告、彈窗廣告等情況,內容涵蓋購車優惠、推薦親友購車獲積分等,此類現象招致衆多消費者投訴。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車機廣告的投訴數量同比激增210%,一躍成爲繼電池安全問題之後的第二大維權焦點,凸顯出車機廣告問題的嚴峻性。

車機廣告之所以引發衆多車主反感,主要源於兩方面原因。其一,車主擔心廣告的出現會影響駕駛安全;其二,車主認爲車機廣告的推送侵犯了個人對車輛的所有權,甚至可能涉及隱私權。而車企推送車機廣告,同樣基於兩點考量。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下,車企希望借車機廣告這一“窗口”觸達潛在購車人羣,從而提升新車銷量;另一方面,車企試圖實現軟件服務變現,在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浪潮中探索新的盈利渠道。

不可否認,相較於手機廣告,車機系統具備獨特優勢,能夠獲取豐富的場景數據,包括車輛位置、行駛軌跡、剩餘油量/電量、保養週期等,這爲廣告的場景化匹配奠定了基礎。例如,當系統檢測到車輛需要保養時,便會推送附近4S店的優惠活動;當電量低於30%時,會及時顯示沿途的充電樁信息。然而,如何在廣告植入與用戶體驗之間找到平衡點,避免車機廣告引發用戶牴觸,無疑考驗着車企管理者的智慧。

有機構預計,到2026年,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將超過80%,但車載系統的盈利潛力卻未能與硬件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步。目前,大多數自主車企的軟件收入佔比僅維持在1%~3%的水平。反觀以特斯拉、理想爲代表的先鋒企業,已在車機盈利模式探索上取得一定成果。以理想汽車爲例,其在“任務大師”功能中採用輕度廣告植入模式,用戶觀看一定時長廣告視頻即可獲得積分,積分可用於兌換周邊商品或服務權益。由於該模式以用戶自願參與爲前提,參與率高達34%。這充分表明,探索車機盈利模式的核心前提,在於創造用戶認可的價值。

梅賽德斯-奔馳首席技術官馬庫斯·謝弗提出,最佳的車機商業化應讓用戶察覺不到商業化的存在。這揭示了車機盈利的最優模式是服務與商業的完美融合。爲實現這一目標,車企需在多個維度進行創新突破。比如,在場景智能化服務方面,車企需思考如何藉助車機系統,既爲車主帶來服務便利,又能實現自身收益;同時,還需探索提升平臺運營能力,嘗試通過分成等方式替代廣告獲取收入,這些都成爲車企面臨的新挑戰。

隨着智能汽車的快速發展,圍繞其展開的商業模式探索難免會經歷試錯過程。但可以確定的是,任何成功的商業模式都必須建立在創造用戶認可價值的基礎之上。車企既要大膽創新,積極探索適配智能汽車的商業模式;也要保持克制,妥善平衡商業盈利與用戶體驗的關係。

此外,隨着智能化滲透率不斷提升,車機廣告規範和標準建設已迫在眉睫。目前,歐盟已着手製定相關法規,要求車機廣告必須獲得用戶明確許可,且需提供便捷的關閉途徑。我國也應儘快出臺相應政策標準,明確車機廣告展示的邊界與時機,切實爲消費者提供法律保護與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