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消費貸利率卷至“2字頭” 價格戰應向價值戰轉變

每經評論員 李玉雯

近期,消費貸市場熱鬧非凡,優惠活動接連不斷。多家銀行紛紛施展渾身解數,開展花式營銷,通過提供利率折扣、發放優惠券、推出貸款“拼團價”等手段,將消費貸利率卷至“2字頭”。這一現象背後,是政策環境、市場形勢和銀行自身發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政策與市場環境來看,存款利率的下降有效緩解了銀行的資金成本壓力,再加上自去年以來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多次下調,爲消費貸利率的下調開闢了空間。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的調整讓銀行個人按揭貸款增長陷入困境,消費貸則順勢成爲銀行零售信貸的重要增長點與盈利新引擎。不少銀行試圖通過降價來擴大市場份額,以“薄利多銷”吸引更多客戶。

對於消費貸利率的競相“降價”,筆者認爲需要辯證看待。消費作爲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以消費貸爲主的消費金融產品在釋放消費潛力方面至關重要,需要發揮帶頭作用。利率降低能減少消費者的利息支出,刺激消費需求、擴大內需,從而推動經濟增長。

然而,銀行也需重點考量“價格戰”背後的盈利平衡與資產質量。過度比拼價格,容易造成產品風險與收益不匹配,影響銀行長期經營質效。個別銀行一味追求貸款規模增長,審覈不嚴,導致零售信貸不良率顯著上升。而且,消費貸利率過低可能引發借款人過度負債或跨市場套利,資金違規流入樓市、股市等。隨着多家銀行消費貸利率跌破3%,與房貸利率價差進一步擴大,部分客戶企圖用消費貸置換房貸,其中隱藏着巨大風險。

由此可見,消費貸利率並非越低越好。銀行應避免過度依賴低利率競爭,而是綜合經濟發展、民衆需求和業務實際等因素,合理確定消費貸利率水平。同時,要強化風險管理,嚴格把控資金流向,切實履行貸前審查、貸後管理責任,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風控精準性,防止消費貸違規流入政策禁止領域。

爲了讓消費貸更好地發揮惠民作用,銀行還需積極從“價格戰”向“價值戰”轉變。不僅僅是下調利率,更要在創新消費貸產品和服務上下功夫,進一步豐富消費貸使用場景。例如,今年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銀行可結合以舊換新領域特點設計專屬消費貸產品,以更好地契合“煥新”消費熱潮。

對於消費者來說,一方面要善於利用消費貸款,改善生活品質;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過度負債,理性評估自身財務狀況和還款能力,切不可因貸款利率低就盲目借貸。同時,要嚴格遵守合同約定使用貸款資金,提高風險防範意識。

消費貸利率“內卷”是當前金融市場的一個縮影。銀行與消費者都需保持理性,銀行要從單純的價格競爭轉向價值創造,消費者則要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共同推動消費貸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爲經濟增長貢獻積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