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技術封鎖讓「中國半導體發展」專家:3年內封裝CP值超越臺灣
▲臺積電。(圖/記者廖婕妤攝)
記者鄒鎮宇/綜合報導
中國科技大廠華爲正在深圳興建3座擁有先進晶片生產線的工廠,其中1座工廠預計將生產華爲用於智慧型手機及AI處理器的7奈米晶片,這次也是華爲首度嘗試自行製造高階晶片,試圖打破歐美技術封鎖。對此,半導體專家葉國光受訪時也透露,中國的封裝技術在大約3年內就可以追上臺灣。
葉國光博士在節目《論政天下》上表示,中國晶片製造設備的各個門類已經基本齊全,包括光刻機、蝕刻機、化學氣相沉積設備(CVD)及物理氣相沉積設備(PVD)。然而,他坦言,雖然中國的晶片製造設備在成熟技術上已接近世界水準,但在先進技術方面仍有差距,例如7奈米以下製程的矽片純淨度要求以及EUV光刻機的量產技術。
【中國半導體設備技術門類齊全,但距世界頂尖仍有差距】
葉國光博士指出,「目前中國的DUV光刻機已能幹式自制,但溼式浸潤式光刻機仍在研發階段,EUV光刻機則可能需要至少3至5年才能量產。」此外,中國在晶片製造的核心環節仍依賴國外進口,例如高純度矽片與高精密光學系統,而這些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技術突破。
葉國光指出,中國大陸目前已在多個城市建立晶圓廠,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慶等地,總數超過40座,其中以成熟製程爲主,僅少數廠房投入先進製程的研發。他強調,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佈局廣泛,從存儲晶片到邏輯晶片,無不涵蓋,產能的快速提升使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逐步增加。
此外,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發展不僅集中於製程技術,還積極投入自有設備的研發。葉博士認爲,這種「全面性發展模式」有助於中國在未來的設備自主性上取得突破,「我覺得在2、3年後,可能有很多國外的一些廠商也要用到大陸的設備或是說大陸的設備,他做出來的封裝的這個性價比(CP值)可能會全面的超越臺灣或是海外的。」
在封裝測試產業方面,葉國光分析,中國大陸的中階與低階封測技術已接近臺灣水平,並且有望在短期內超越。但在高階封裝領域,臺灣仍然保持領先,尤其是臺積電的CoWoS先進封裝技術,仍是全球高端市場的首選。
▲雷軍手拿小米14手機。(圖/翻攝自快科技)
【封測技術競爭,臺灣高階技術仍具優勢】
葉博士指出,華爲目前僅有部分手機採用自家封裝技術,而其他中國品牌如小米、OPPO仍仰賴臺積電或國外廠商的封裝服務,顯示高階技術的差距仍需時間追趕。
他同時提到,中國的設備研發進展迅速。如果未來能實現技術與設備同步突破,中國可能在性價比上超越臺灣,吸引更多國際廠商使用其設備與技術。
針對美國限制中國半導體技術出口的策略,葉國光博士認爲,這反而促使中國加速自主研發,提早5年追趕美國。他舉例說明,中國在光刻機、蝕刻機等設備領域的技術進步,部分得益於早期對國外二手設備的翻新與逆向工程。
葉國光表示,「美國限制出口的策略並未成功,反而促使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創造出更多領軍人物,例如中微半導體創始人尹志堯及中芯國際的技術團隊。」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已進入「中國軌道」,即以降低成本、提高性價比的方式普及高科技產品,這讓中國在全球市場中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臺灣晶片仍是中國首選,市場依賴性不容忽視】
儘管中國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葉博士表示,臺灣晶片仍是中國市場的首選。他解釋,臺灣的晶片技術成熟且品質穩定,尤其在感測晶片、功率晶片等領域,臺灣仍佔有絕對優勢。
葉國光強調,「中國的晶片需求量佔全球40%,臺灣的晶片以其技術成熟度及供應穩定性,仍是中國市場的重要來源。」他也提到,臺灣半導體業者需低調行事,避免因美國的長臂管轄而影響對中國的出口。
葉博士總結,中國在半導體技術上的追趕只是時間問題。他認爲,隨着技術微縮逐漸達到物理極限,中國在降低成本與提高性價比方面的優勢將更爲突出。
葉國光博士表示,「美國擅長創造0到1的技術,而中國則擅長將1到100的技術普及化。隨着技術門檻逐漸降低,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競爭力將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