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是否應該入股英特爾?

近日,據相關人士透露,美國特朗普政府官員正在討論收購英特爾10%的股份,以拯救這家陷入困境的芯片製造商,同時也保護美國本土的半導體制造業。但具體的股權投資結構和條款尚未最終確定。

這一消息的傳出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和英特爾新任首席執行官陳立武(Lip-Bu Tan)會談之後。本月初,特朗普因陳立武與中國的關係而要求他辭職,因此,陳立武在上週拜訪白宮,與特朗普總統進行了會談,據悉,兩人在會談中就討論了政府持有英特爾股份的想法。

其中一個正在考慮的方案是,將英特爾原定根據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獲得的部分資金轉換爲股權。一位知情人士稱,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正在尋找提高英特爾等公司根據該法案獲得資金的投資回報率的方法。該知情人士表示,盧特尼克認爲,將這些資金轉換爲英特爾的股權,可能是政府在保護納稅人利益的同時,支持該公司的最佳方式。

那到底美國政府是否應該投資英特爾?這種政治干預會對英特爾未來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從美國國家安全視角審視,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的合理性似乎不言而喻。在中美科技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半導體作爲“工業糧食”的戰略價值愈發凸顯。美國對臺積電和三星的技術依賴,確實讓其在芯片供應安全上如履薄冰。若政府注資能幫助英特爾突破先進製程瓶頸,重建本土先進製造能力,無疑將增強美國在科技戰中的底氣。

有美國行業分析師吉爾·盧里亞(Gil Luria)認爲,考慮到美國國家安全因素,美國政府幹預陷入困境的英特爾“至關重要”,因爲這一方面可以振興英特爾,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美國對臺積電和三星等公司在芯片製造方面的依賴。他表示:“我們雖然不希望政府幹預並擁有私營企業,但這關乎國家安全。”

產業分析師強調的這種減少外部依賴的願景固然美好,但實現起來卻充滿變數。英特爾當前的困境並非單純源於資金短缺,而是戰略搖擺、組織僵化與創新乏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過去十年間,其在移動芯片領域錯失良機,在先進製程上屢屢滯後,這些問題並非政府注資就能一蹴而就解決的。相反,當企業習慣了政府的“輸血”,可能會削弱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危機感與創新動力。歷史上,美國政府對汽車產業的救助雖短期奏效,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行業的競爭格局,這種模式能否在高科技領域複製成功,仍是未知數。

此外,從納稅人角度看,股權形式的資金投入看似比直接補貼更能保障利益,實則暗藏風險。半導體產業具有的高投入、高風險等特性意味着政府持股可能面臨減值甚至清零的結局。一旦行政力量爲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而干預企業經營時,英特爾可能被迫放棄高風險高回報的前沿技術研發,轉而選擇短期見效的成熟業務。

美國政府的入股也可能會迫使其它美國科技企業,如英偉達(NVIDIA)、AMD及高通(Qualcomm)等芯片設計廠商下單給英特爾,這雖能帶給英特爾財務助益,但難以拉近其與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在先進製程方面的差距。同時,也會削弱美國芯片設計巨頭的全球競爭力,以換取強化美國製造能力。

外媒SemiWiki認爲,美國政府應該投資於最終成果,這個成果就是擁有一傢俱有競爭力的、總部位於美國的領先半導體制造商。在此過程中,政治力量不應過多幹預企業決策的制定和運營。

無論美國政府最終入股英特爾的方案是否落地,這場風波都已揭示出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新的全球競爭格局中,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早已超越企業之間的比拼,成爲國家意志與制度能力的較量。

對於新任首席執行官陳立武而言,政府資本既是救命稻草也是沉重枷鎖。其如何在國家意志與企業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決定英特爾能否真正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