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成英特爾最大股東,國家輸血有隱憂?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當地時間8月22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正式宣佈,美國政府已成功收購芯片巨頭英特爾10%的股份。此消息一經公佈,迅速引發全球半導體行業及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業界普遍認爲,美國產業政策或開啓從“補貼”到“持股”的大轉向。

就交易具體詳情來看,美國政府將以每股20.47美元的價格購入4.333億股普通股,總投資額約89億美元,對應10%的股權。在資金來源方面,其中57億美元來自《芯片與科學法案》已批准但尚未撥付的補助資金,另外32億美元來自一項用於開發安全芯片的獨立政府項目。

據媒體報道,8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美國政府沒有花任何成本就獲得了這些股份,目前市值約爲110億美元。這對美國政府來說是一筆偉大的交易,對英特爾來說同樣如此。

英特爾的危與機

近年來,英特爾面臨銷售增長停滯和持續虧損困境,難以恢復在行業中的技術領先地位。這筆交易或將給英特爾帶來轉機。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陳立武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作爲全球唯一在美國同時進行尖端邏輯芯片研發和製造的半導體公司,英特爾始終致力於確保全球最先進的技術由美國製造。此次與美國政府的合作,將進一步強化我們在美國本土的芯片生產能力。”

短期來看,美國政府入股給英特爾帶來諸多利好。資金層面,英特爾近年深陷困境,銷售增長停滯、持續虧損,研發與擴產急需大量資金。此次美國政府投入89億美元,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使其有更充足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發和產能擴張中。

在市場信心方面,政府入股相當於給英特爾貼上了“國家背書”的標籤。這會讓投資者、合作伙伴對英特爾的信心大增,在資本市場,截至當地時間8月22日收盤,英特爾報24.8美元,漲幅5.53%,最新市值1085.5億美元。

然而,長期來看,英特爾也面臨諸多挑戰。美國政府成爲大股東後,政治因素對英特爾決策的干擾也將難以避免。政府可能會從國家戰略、政治利益等角度出發,要求英特爾在技術研發方向、市場佈局、產能分配等方面優先滿足政府需求 。可以參考此前美國政府要求英偉達和AMD將特供給中國的芯片收入的15%進行上繳,以及芯片的漏洞後門風險。

英特爾還面臨着擺脫技術依賴、實現自主創新的難題。儘管獲得政府資金支持,但仍面臨產品路線圖薄弱、難以吸引用戶等挑戰,形勢不容樂觀。在個人電腦芯片領域,AMD和高通緊追不捨;在人工智能處理器領域,遠遠落後於英偉達,其代工部門與臺積電相比也逐漸拉開差距。

全球半導體產業迎來新變局

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對全球半導體格局的影響同樣深遠。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上,美國意圖通過掌控英特爾,進一步完善本土芯片產業鏈。

從芯片設計、製造到封裝測試,英特爾在美國本土有較爲完整的產業佈局。政府入股後,可能會推動英特爾與本土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減少對國外供應商的依賴,增強美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與此相對應地,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原本的國際分工格局也將受到衝擊,產業鏈可能變得更加“碎片化”,各國紛紛追求自主可控,全球資源優化配置的難度加大。

從國際競爭角度看,美國這一舉措加劇了全球半導體領域的競爭。其他國家爲了維護自身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可能會加大對本國半導體企業的扶持力度。比如,歐盟此前就推出了《芯片法案》,計劃投入大量資金提升歐洲半導體產業競爭力;韓國也在不斷加大對三星、SK海力士等半導體企業的支持。未來,全球範圍內半導體產業的政策競爭、技術競爭、人才競爭將愈發激烈,可能引發新的產業競賽。

綜合來看,美國政府收購英特爾股份,是政府層面對半導體產業干預的新手段,也是產業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節點。對於英特爾而言,短期的利好與長期的挑戰並存;對全球半導體格局來說,產業鏈、國際競爭和市場結構都將面臨深刻變革。

未來,英特爾如何在政府幹預與市場競爭中找到平衡,各國半導體產業又將如何增強自主可控、迎接未知挑戰,值得持續關注與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