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擬“收編”英特爾:百億美元補貼作價,國家成10%大股東

8月19日消息,據美國白宮官員及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就入股英特爾約10%股權進行討論。若交易達成,美國政府有望成爲這家深陷困境的半導體巨頭的最大股東。

據悉,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對英特爾進行潛在投資,計劃將依據《芯片與科學法案》向英特爾提供的部分或全部補助(總額高達109億美元)直接轉換爲股權。按英特爾當前市值計算,10%股權的價值約爲105億美元,與補助金額基本吻合。不過知情人士強調,具體持股比例及最終決策仍存變數。

與此同時,另一筆來自產業界的投資已經敲定。根據週一的聯合聲明,日本軟銀集團將以每股23美元的價格購入英特爾普通股,注資20億美元。英特爾週一收盤價爲23.66美元。受此消息提振,其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上漲約6%至25美元。

白宮發言人庫什·德賽(KushDesai)拒絕就討論的具體內容發表評論,僅表示“在官方公告前,任何協議都不作數。”

美國商務部及英特爾方面均未予置評。

持有逾8萬股英特爾股票的Aptus資本顧問公司投資組合經理大衛·瓦格納(DavidWagner)直言:“政府出手救助這家藍籌企業,本身就可能意味着其競爭地位的惡化程度比任何人擔心的都要嚴重。”

這位投資人補充道,儘管他對動用納稅人資金注資美國公司持保留態度,但相比被全面國有化,這已是較好的解決方案。

“以股代補”或將擴大範圍

白宮官員還透露,政府正考慮將《芯片法案》框架下的其他企業補助也轉爲股權投資。不過,這項頗具爭議的提案能否在政府內部達成共識,以及官方是否已與潛在的受影響企業進行過磋商,目前仍是未知數。

關鍵問題在於,政府注資能否真正扭轉英特爾的經營困局。這家芯片巨頭在過去兩年間陷入持續下滑,市值已從2000億美元的峰值腰斬至約1000億美元。在前任CEO帕特·格爾辛格(PatGelsinger)離任後,新任CEO陳立武迅速啓動了公司重組,通過裁員數千人來精簡業務,重新聚焦於核心的x86架構及其生態系統。然而,這一系列“救火”舉措之下,公司的核心技術挑戰依然嚴峻:多方報告顯示,被視爲英特爾在尖端芯片製造領域“絕地反擊”關鍵的18A和14A製程節點,其研發進展並不順利。

資本市場對此的反應頗爲戲劇性:消息傳出之初,英特爾股價應聲大漲,創下今年2月以來最佳單週表現;但隨着政府入股細節的討論深入,本週一其股價又回落超3%,反映出投資者的矛盾心理。

CalBay投資公司首席市場策略師克拉克·傑拉寧(ClarkGeranen)表示:“從自由市場原則來看,這確實令人感到憂慮,但企業界出於現實考量,目前選擇與新政府保持步調一致,他們預計這種非常態的干預可能不會持續太久。”

補助模式轉變:旨在加速資金到位

若將《芯片法案》補助資金轉爲股權投資,將對英特爾的資金獲取方式產生重要影響。這意味着,英特爾不一定會獲得額外政府資金,但資金到位速度將顯著加快。

按照現行《芯片法案》的標準流程,所有受資助企業(包括英特爾)的補助都是分階段發放的,發放進度與企業達成的項目里程碑直接掛鉤。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英特爾已獲得22億美元的首期補助。

目前尚有幾個關鍵問題懸而未決:已發放的22億美元補助是否會納入潛在股權投資範圍;自特朗普總統上任後,英特爾是否獲得了後續批次的補助;若採用股權投資形式,具體的資金撥付時間表將如何安排。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芯片法案》中的大部分補助承諾實際上是在拜登政府任期內做出的。

政府幹預角色引人注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朗普總統此前因其與中國的商業聯繫而要求其辭職後,陳立武上週已在白宮與總統會面。會面後,特朗普的態度發生轉變,稱讚陳立武有着“了不起的故事”。據知情人士透露,儘管曾引發爭議,陳立武預計將繼續執掌英特爾。

自特朗普政府上任以來,英特爾的困境始終是華盛頓關注的焦點。這家開創了半導體時代的美國標杆企業,如今在尖端芯片製造領域已明顯落後於臺積電等亞洲競爭對手。這種技術差距使得美國重振本土芯片製造業的戰略面臨嚴峻挑戰,因爲智能手機、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都依賴這些精密元器件。

雖然臺積電和三星等亞洲芯片巨頭正在擴大在美國的產能,但扶持英特爾這樣的本土企業掌握先進製程技術,始終是特朗普和拜登兩屆政府的優先事項。例如,拜登政府時期曾探討過英特爾與格芯(GlobalFoundries)合作的可能性;而特朗普團隊今年早些時候則嘗試推動臺積電接管部分英特爾工廠的運營,不過這一提議最終未能成行。特朗普團隊內部還曾考慮過爲英特爾引入阿聯酋的投資,但這些方案似乎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若特朗普政府最終決定推進對英特爾的股權投資,這將延續華盛頓近期在戰略產業領域加強幹預的政策趨勢。此前,特朗普政府已達成兩項標誌性協議:一是從特定對華半導體銷售中抽取15%的分成;二是在批准美國鋼鐵公司出售給日本競爭對手的交易中,以獲取“黃金股”(即特殊否決權)作爲條件。

據報道,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Lutnick)正在積極爲《芯片法案》的補助資金尋求更高的投資回報。他認爲,將這筆資金轉爲股權,可能是政府在支持公司發展的同時,保護納稅人利益的最佳方式。

事實上,此類政府股權干預亦有先例可循:在2007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期間,美國財政部就曾通過“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入股通用汽車,並於2013年退出。

此次針對英特爾的方案,與美國國防部上月宣佈的戰略頗爲相似。五角大樓擬斥資4億美元認購美國稀土生產商MPMaterials公司的優先股,持股比例將達到約15%,從而成爲其最大單一股東。(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