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國有化”英特爾 89億美元擁有近10%股份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
當地時間8月22日,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的傳聞落地。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芯片製造商英特爾公司22日宣佈與美國聯邦政府達成協議,後者將向英特爾普通股投資89億美元,以每股20.47美元的價格收購4.333億股英特爾普通股,相當於該公司9.9%的股份。
這意味着,美國政府將以股權方式深度介入美國半導體龍頭的資本結構。在業內看來,其目標是強化本土先進製程與先進封裝產能、降低供應鏈風險,並在地緣競爭中搶佔技術與產業主動權。交易宣佈後,英特爾股價當日應聲上漲超過5%。
如此鉅額的資金,從何而來?
根據英特爾的公告,89億美元的投資資金來源於兩個主要渠道:57億美元來自《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此前已授予但未支付的撥款;另外32億美元則來自國防部的“安全飛地”(Secure Enclave)項目撥款。
再加上此前英特爾已經收到的22億美元CHIPS法案撥款,美國政府對英特爾的總投資額已達到111億美元。
不過,據瞭解,此次交易以權益投資爲主,政府取得的持股爲被動性質,不涉及公司治理控制權安排,美國政府不會擁有董事會席位或其他治理權利。
與此同時,英特爾自身持續佈局。公告顯示,過去五年,英特爾已投資1080億美元資本和790億美元研發費用,其中大部分用於擴大美國的製造能力和工藝技術。
英特爾表示,目前正在大力擴張其美國本土芯片製造產能,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擴建其美國工廠。該公司位於亞利桑那州的最新芯片製造工廠預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實現量產,該工廠將採用美國本土最先進的半導體制造工藝技術。
而近年來,英特爾面臨諸多挑戰。作爲曾經的芯片領域領導者,英特爾在AI時代卻進展緩慢。目前該領域的領導者是後來者英偉達,其市值已超過4萬億美元,英特爾營收下滑,陷入虧損困境,市值隨之下跌。
爲緩解壓力,英特爾正在壓縮運營支出,同時持續推進組織精簡,聚焦晶圓代工製造、芯片產品與AI路線。而英特爾選擇繼續投入晶圓代工業務(IFS),就需要大筆資金。
美國政府入股前,8月19日,英特爾還宣佈與日本軟銀集團簽署最終證券購買協議,軟銀將以每股23美元的價格,向英特爾投入20億美元,擬直接認購普通股。
一位產業人士向記者分析道,雖然英特爾如今在低谷,仍有技術底子。此次美國政府在“低位”介入,和以往“補貼+稅抵”的產業扶持不同,是美國頂層戰略方向和高科技企業執行結合的一種新模式,更像是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