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間就有1間! 全臺40年以上中古屋交易佔比創高
▲新成屋與預售案多半位於蛋白區、開價又高,讓許多買家退而求其次,選擇價格合理的中古物件。(圖/記者張雅雲攝)
房產中心/綜合報導
近年房價持續上漲,不少民衆轉向購買中古屋,尤其是屋齡較高的老屋。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臺統計,截至第一季,全臺住宅平均買賣屋齡達30.89年,創歷史新高;其中,屋齡超過40年的中古住宅交易量達7201筆,佔總交易筆數的31.1%,等於每3間成交房屋中就有1間是老屋,顯示老屋市場買氣明顯升溫。
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指出,老屋受歡迎的主因在於價格相對親民,加上屋主願意議價,對預算有限的買家來說更容易入手。相比之下,新成屋與預售案多半位於蛋白區、開價又高,讓許多買家退而求其次,選擇價格合理的中古物件。
此外,多數老屋位於市中心或生活機能成熟的地段,交通便利、鄰近商圈與學區,對自住族來說更具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危老與都更政策,也讓不少人看好老屋的潛力。莊思敏表示,許多老舊建物在重建後價值大幅提升,讓投資型買家也紛紛進場,帶動整體市場交易量。
觀察六都數據,臺北市的屋齡40年以上住宅交易佔比最高,達55.7%,等於每2戶成交的住宅中,就有1戶是超過40年屋齡的老屋。而桃園則因新案供給多,老屋佔比相對較低,僅19.8%。
不過,老屋並非無風險。莊思敏提醒,老屋常見的問題包括管線老化、漏水、耐震力不足,建議購屋前務必請專業檢測單位詳細評估。加上銀行對老屋的貸款保守,成數與年限往往不如新屋,再加上後續裝修費用,整體現金需求可能較高。
此外,雖然都更與危老政策帶來未來增值機會,但並非所有老屋都能順利改建。過程中可能因住戶整合困難或行政審查進度而延宕,投資人若過於樂觀,恐有資金卡住的風險。莊思敏建議,「有意投資老屋者應深入瞭解在地都更進度,多與房仲溝通,掌握實際可行性。」
▼臺北市的屋齡40年以上住宅交易佔比最高,等於每2戶成交的住宅中,就有1戶是超過40年屋齡的老屋。(圖/業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