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溢流慘劇 沈政男暴露防災漏洞:中央「雙頭馬車」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災情,強大泥流更是沖垮所有停放在路邊的汽機車。記者杜建重/攝影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傷亡,引發防災指揮與撤離流程的檢討。評論家、醫師沈政男今天指出,事件暴露出中央防災作業「雙頭馬車」與撤離指令延誤的問題,尤其影響高齡族羣的安全。
沈政男表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最初委託陽明交大與東華大學進行水文研究,內政部卻另找李鴻源團隊評估,形成「雙頭馬車」。9月21日早上,中央尚未認定有溢流危險,因此建議撤離範圍有限;到了晚上,臺大專家加入評估後,才確認撤離範圍需要擴大,並指示9月22日上午7時啓動撤離。
然而,沈政男指出,撤離數據掌握混亂,也影響後續防災行動。中央原以爲光復鄉已撤離8千多人,但資料顯示,至9月23日下午1時,實際撤離人數僅3千多人,內政部長劉世芳看了這幾次的撤離人數簡報,完全沒看出數據其實有問題。
顯然,大家都沒有料想到事情會這麼嚴重,到了水快淹到家門口才要啓動防災撤離,而以原本的撤離作業流程與臺灣的撤離文化,就是會有零星人數沒有完成撤離。凸顯出現場掌握與分析不足,未能及時擴大或強化撤離作業。
沈政男強調,死亡與失聯者多爲65歲以上高齡族羣,其中80、90歲的超高齡者居多,顯示他們無法理解或執行撤離指令,甚至無法進行二樓垂直避難。雖然中央已發出多次細胞簡訊,地方也進行廣播,但少數老人行動不便,仍需挨家挨戶拉人。可惜的是,花蓮過去從未實施強制撤離。
他指出,臺灣社會高齡化與防災文化息息相關,遇到天災,弱勢族羣特別容易受害。再加上政府數據管理精確度不足,官員對數據的掌握與詮釋能力有限,使防災決策難以充分應對突發情況。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災情,居民一鏟一鏟清除家中淤泥,欲哭無淚。圖/本報資料照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