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見黃河口|守護當“夏”,溺水悲劇不該“年復一年”
夏日的熱浪灼燒着大地,河流湖泊成爲人們的清涼所在。然而,當蟬鳴與戲水聲交織,溺水悲劇也總在此時發生。東營市作爲一座水系豐沛的溼地城市,正以創新思維與務實行動編織一張“生命之網”,讓防溺水工作不再是季節性運動,而成爲貫穿始終的守護。
東營的守護首先體現在科技賦能與硬件支撐的升級。傳統的“人盯人”戰術在廣闊水域面前往往力不從心,東營河務局以“零死角、全覆蓋”的決心,在危險水域增設救生圈、救生繩等應急設備,確保“安全防護無盲區”。東營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則引入“無人機+視頻監控+人工巡查”的立體巡防模式,如同爲水域裝上“智慧之眼”。更有力的是,他們爲一線警力配齊更新救生裝備並定期維護,確保“拉得出、用得上”。這種科技與硬件的雙重加固,爲水域安全築起第一道堅實屏障。
東營的智慧更在於精準識別關鍵人羣並施以有效干預。當墾利區勝坨鎮深入社區,以“六不”要求、自救互救演示與心肺復甦教學築牢家庭防線時,河口區“小螺號”志願服務隊則敏銳發現,外賣騎手、快遞小哥常穿梭城市水系公園或短暫休憩。志願者們不僅發放防溺水手冊、講解急救知識,更貼心送出內含便攜救生哨的“清涼包”——小小救生哨可掛於鑰匙扣或揹包上,成爲危急時刻的“生命哨音”。這既是實用的安全工具,更是直抵人心的關懷。
在硬件升級與精準施策之外,東營的獨特創新在於構建了責任清晰、多元協同的長效機制,破解“無人看、無人管”的困局。“生態警長”機制是點睛之筆,民警分片包聯水域,責任明確到人,將重點水域巡查融入日常生態巡防。同時,依託社警聯動,動員社區老黨員、網格員成爲“防溺水監督員”,並聯合救援隊、應急管理、教育等部門成立聯動小組,形成“1+1>2”的合力。當民警賀傳勇在金水社區社警聯席會上呼籲羣防羣治,當“生態警長”郭媛媛帶隊巡查明月湖裝備並打擊盜竊救生圈行爲,一幅“有人看、有人管、能救援”的治理圖景已然清晰。
夏日的水波承載着人們對清涼的渴望,卻不該成爲吞噬生命的深淵。東營市以科技賦能硬件、精準鎖定人羣、創新構建責任閉環的防溺水實踐,正是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有力踐行。從河務局的“拉網式排查”到“生態警長”的責任田,從騎手鑰匙扣上的救生哨到校園裡的防溺水手勢舞——每一項舉措都在訴說,守護生命需要的不是運動式陣風,而是融入日常的堅守與創新。
當防溺水工作從被動應急轉向主動織網,當關愛如涓涓細流浸潤每個風險角落,我們纔有底氣期待,那些隨夏日年復一年的溺水悲劇終將被智慧與責任阻隔於堤岸之外。東營的實踐證明,守護生命這一文明標尺的高度,正取決於城市治理的精度與溫度。(大衆新聞記者 曹萌萌)